-
日期: 2025-08-25 | 来源: 北青放牛班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参与者戴着眼罩进行交流
近两个小时的深度交流后,活动进入轻松的游戏环节。“脑筋急转弯”“听歌识曲”等小游戏如同一剂解压良方,迅速点燃现场气氛。笑声与恍然大悟的惊叹声此起彼伏,打破了最初的拘谨。
直到最后的“国王游戏”,才迎来真正的“揭面时刻”——参与者们终于摘下眼罩,第一次看见了在黑暗中陪伴自己、触动自己的声音的主人。
02 揭面时刻:从“听”到“看”,
关系如何延续?
眼罩揭开的瞬间,众人的表情成为最直观的答案:有人眼中闪过惊喜,也有人因现实与想象落差而愣住。
参与者小沫坦言,对方在黑暗中的温润嗓音与优雅谈吐,曾让她构建起理想形象,但现实相见却带来“不知该如何形容”的感受。“人是视觉动物,我还是没办法完全不看脸。我要再想想自己更看重的是什么。”
这种坦率也揭示了蒙眼相亲的天然局限:设计者试图弱化外貌,但部分参与者最终仍需直面“看脸”的本能。那为什么还要来参与这样的相亲局,小沫解释说:“正因为我知道自己会被外表影响,甚至可能被它‘蒙蔽’,才更想试试暂时剥离它,感受那些日常相亲里可能被第一眼忽略的连接感和可能性。”
“瞎灯趣谈”活动介绍
不过,与小沫的反应不同,更多人的眼神里流露出惊喜与坦然。他们主动起身,为黑暗中聊得投契的“声音伙伴”递上真诚微笑,现场氛围也逐渐变得松弛。
这份松弛感很快又被一场“国王游戏”推向高潮。游戏中的连串“破冰”桥段,让全场笑声不断。
当“背对背拥抱”的指令发出时,一位戴眼镜的女生攥着衣角,小步挪近,后背刚贴上男生衬衫便触电般绷紧。男生也瞬间红了脸,抬手虚护住对方腰侧——两人笨拙又认真的模样,引得全场大笑。
活动方设计的小游戏加速了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升温。在轻松氛围中,每个人都能观察到对方在互动中的反应、体贴度乃至幽默感,从而进一步增进了解。
社交媒体上有关“蒙眼社交”的帖子
北青报记者发现,类似“去视觉化”的相亲实验在北京并非孤例。虽然都强调遮蔽视觉,但形式各有千秋。
与“瞎灯趣谈”小而趣味性强的特点不同,前门夜莺剧场的“阿芙洛狄忒的考验”更强调氛围感和科技感。参与者需在昏暗灯光下佩戴面具、耳机和手机设备,分坐两端的男女阵营,上半场必须严格保持沉默。他们通过指令完成展示与问答,并匿名接受评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