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5 | 来源: 有界UnKnown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言下之意,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机器人妈妈一年内问世”并非张其峰本意,他本来想描述的可能是机器人本体部分。
▲孕妇怀孕期间的B超图像
如果我们认真来拆解,其实会发现“机器人妈妈”主要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机器人本体,一个人造子宫。
而在生育这件事情上,人造子宫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不论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伦理层面来看,都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一枚人类受精卵在女性子宫发育,最终被分娩出来的过程极其复杂、精密。甚至可以说,复杂到难以被复制。
具体来讲,胎盘是母体和胎儿之间营养物质交换的重要介质。而在女性子宫里,胎盘需要时时刻刻与母体之间进行动态的信号交换。为了让胎儿成长,胎盘会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和激素,并将信号发送给母体,以便母体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变。
目前人类的相关实验里,只在动物身上做过人造子宫的尝试。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让8只早产的羔羊在体外存活四周,这套实验系统在五年后被命名为“EXTEND”(新生儿宫外发育系统)。
▲EXTEND实验照片
它将羔羊安置在一个聚碳酸酯制成的袋子里,袋中充满模拟羊水、用于维持渗透压的人工液体。研究人员通过脐带和颈动脉,将羔羊的血液循环与外部系统连接。这个外部循环装置一方面持续向羔羊输送氧气和营养,另一方面负责清除代谢废物。
问题在于,这套实验里的羔羊在被送进“人造子宫”之前,就已经拥有了脐带和自主血液循环,它并不支持初期胚胎自主着床、自主建立供血环境。
在之后的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发表的论文里,也尝试通过人造子宫让小鼠发育,但它和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羔羊实验面临同样的问题,都无法让动物从胚胎阶段就植入人造子宫。
所以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人造子宫”仅在动物上做过实验,且前提都是动物事先拥有自主血液循环系统。
这显然无法应用在需要十个月才瓜熟蒂落的婴儿身上。
而从伦理上,人类胚胎体外研究不得在体外培养人类胚胎超过14天。这一规定,由英国人类受精与胚胎委员会(Warnock委员会)于1982年提出,并于1990年写入《人类胚胎学法案》。
近些年,随着胚胎体外培养技术进步,多个国家开始建议将人类胚胎体外时间延长至28天。-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