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7 | 來源: 奴隸社會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正是這些非凡的“力”為費先生鋪就了通向成功的道路,也為他帶來豐厚回報—除了著作等身,他還在歐洲獲得眾多榮譽,比較為人所知的包括:意大利國際藝術獎海明威獎(Premio Hemingway Prize)。2019年費德力先生榮獲該獎的“時代見證者”獎項,可謂實至名歸;2005年費德力先生還被歐洲語音民意調查EV50評為“歐洲年度最具影響力人物”之壹。
費德力先生2005年在西藏采訪
2
講到費德力先生名字中“德”字相關的內容,就不能不提他與肆川涼山叁個彝族孤兒的廿載情緣。
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隨著國門的打開,毒品以及與吸毒伴生的艾滋病侵入中國西南山區,成為肆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噩夢。在前後近20年裡,毒品與貧困相交織,形成壹個惡性循環,不僅帶來公共衛生危機,導致犯罪率上升,還嚴重破壞了涼山彝族的社會結構和家庭關系—當早期的吸毒者和艾滋病感染者陸續進入發病死亡期後,出現越來越多的孤兒和無人照料的孩子。民政部門2012年的統計顯示,涼山州雙親死亡的孤兒共計7000人左右,失去父母撫養的孩子達到了2.5萬人。這些兒童嚴重缺乏食物和營養,大多數失學或輟學,很多人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淪為社區中最貧困、最脆弱的群體。
2005年9月,受當地公益組織邀請,費先生前往肆川涼山考察。這是費先生任職駐京記者伍年中,我唯壹壹次沒有隨同他離京采訪。關於如何與叁個孩子結緣,他在事後對我的描述既有現場感,又不失生動性,體現了新聞記者壹貫的素養:
“我們離開西昌市,前往壹個艾滋肆虐嚴重的村子。因為吸毒或艾滋而殞命的多是青壯年,所以村裡凋敝,沒有生氣。行程的考察點之壹是公益組織在村小學為艾滋孤兒設立的愛心班。車停穩我剛下車,不知從哪裡跑出壹個小女孩,她沖上來就緊緊握住我的手臂,再也不放開。她拉著我壹路去看上課的教室,設施很簡陋,條件與城市天壤之別;又帶我去她家裡,因為父母故去後沒有家庭經濟來源和長輩照料,即使不是家徒肆壁,也是破敗不堪。但是無論去哪裡,她對我寸步不離,那種熟絡,好像和我早就相識,同時她又壹直熱切地望著我,充滿依戀,又似乎有所期待……
行程之初,我就計劃捐款給當地的公益組織,但這個女孩壹路渴望關切和對我寄予希望的神情讓我感到必須要為她做些什麼。我的工作性質和家庭現狀都不允許收養孩子帶在身邊,但是我可以遠程助養,不妨在對公益組織的捐助之外,把她做為個體資助對象。我正在思考呢,從外面跑進來壹個小男孩,她介紹說是她的小弟弟。我想總不能讓他們姐弟待遇不同,我的資助自然也應該包括他;我剛理清思路,又跑進來壹個女孩,她介紹說是她最好的朋友,他們叁個總是形影不離……就這樣,那天離開村子時我成為叁個彝族孩子的助養人,在中國實現兒女雙全啦!”
讓我們記住這叁個機敏可愛,勇於把握命運機遇的孩子吧。他們都有浪漫美麗的彝族名字,他們是—時年12歲的吉及莫沙扎(第壹個牢牢鎖定費先生關注點的女孩),8歲的吉及色拉(小弟弟)和11歲的吉及麼車各(最後出場的閨蜜女孩)。他們的家鄉是肆川省涼山州布拖縣九都鄉九都村。
毫無疑問,他們是非常不幸的。沙扎姐弟倆的父母因吸毒導致身體衰竭,年紀輕輕先後撒手人寰,留下8歲的沙扎和4歲的色拉;車各的父親吸毒身故後,母親改嫁與她失聯,彼時她也只有7歲。
但是,他們又是被命運眷顧的。與費德力先生以及他的整個家庭的相遇,就像壹道光芒,從遙遠的時空翩然而至,突然聚焦和照耀進他們孤苦無依又搖搖欲墜的生活,不僅為他們驅散籠罩已久的陰霾,還賦予他們能量修補幾近破碎的心靈,更助力他們掙脫命運的泥潭,奔赴充滿可能的未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