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9 | 来源: 腾讯科技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东吴证券研报,2025年4月25日
东吴证券4月份发布的研报显示,寒武纪2025年全年收入预计为52亿,基本和寒武纪自身预估50-70亿元的下限保持一致,并且,东吴证券给了寒武纪2026年130倍的PE,预估的净利润是22.13亿,以此计算对应的估值是2877亿,远远低于当前6000亿左右的市值。
换句话说,现在的寒武纪被高估了。
有关市盈率,还有一个参考——英伟达目前是60倍左右,AMD则是170倍左右。
以东吴证券给的130倍PE测算,寒武纪要达到6000亿市值,需净利润超46亿元;按其预估的25%净利率算,明年营收需184亿,若净利率 30% 则需 150 亿营收。
关于寒武纪的净利润,财报里有一个关键信号——研发投入同比仅增长2.01%,这意味着在这块的开支维持在稳定的水平,未来营收增长会带来更多的净利润增长。
再回到营收预期上来,寒武纪今年主力产品是思元590,单价8万元左右,明年重点出货的产品是思元690,若两款平均按10万元计,2026年预估营收如果是150亿元,对应出货量为15万颗芯片。
2026年150亿营收需出货15万颗芯片。这对应30%良率需5800片晶圆,50%良率需3400片左右;同时8.28亿元预付款对应的HBM内存量,这些共同构成了稳定供货的基石。
英伟达在第二财季业绩会上提到,中国是全球第二大计算市场,规模达500 亿美元且年增速 50% ,并正推动 Blackwell 特供版在华销售。若该系列落地,寒武纪等国产厂商拥有的 “别人无货” 的优势将消失,构成利空。
可是,如果英伟达回不来呢?
03 造富故事:人均奖励500万
北京市知春路的致真大厦,是寒武纪“造富故事”的起点。
寒武纪入局AI芯片的起源是2016年这波以卷积神经网络为代表的AI浪潮,还可以溯源到陈天石曾经发布的论文——《DianNao:一种小尺度的高吞吐率机器学习加速器》。
早期,寒武纪对AI芯片业务的定位是覆盖云、边、端,一度还做了车载AI芯片。
不过,其被业内熟知,核心还是向华为授权NPU IP,但随着华为推进自研,再加上2019年特殊时期,寒武纪一度濒临绝境。
“公司当时差点就破产了。”一位接近寒武纪的知情人士对我们表示。
对于寒武纪来说,这其实是一个“绝处逢生”的故事,只是现在股价疯狂上涨,因而被“造富故事”所掩盖了。
寒武纪在半年报的“合并现金流量表”中明确披露,2025前六个月 “支付给职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 为42105.44万元(即4.21亿元),公司研发人员792人,占全公司77.95%(即全公司1016人),人均半年薪资41.45万元。不考虑涨幅的情况下,寒武纪人均年薪82.9万元。
另外,2025年上半年股权激励确认的费用为1.12亿元,不考虑解禁条件,如果将这笔股权激励费用计算到总薪酬当中,寒武纪人均年薪有望达到105万元。
相比“被高薪岗位平均”的薪资,股权激励的造富效应更加明显。
根据半年报的数据,报告期内完成了2023年的一笔股权激励归属工作——向650名骨干员工归属了2429693股(截至2023年6月30日,寒武纪员工数1265人,意味着51.4%的员工拿到了这笔激励)。
半年报发布的8月26日收盘价1329元/股计算,2429693股合计约32亿元,650名被激励的对象,人均496.78万元。
不过,这个数值实现的前提是,员工需要在归属并持有至8月29日当天收盘。然而普遍情况是,科技公司员工在股权激励归属后,大多数会选择抛售股票套现。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持续伴随公司成长而财富自由的故事。
除了员工,与寒武纪陪跑的投资者也同样赚得盆满钵满,其前十大无限售条件的股东中,“超级牛散”章建平持有608万股,按8月26日收盘价计算,市值超过80亿元。
寒武纪的造富效应已经出现,会有人关心——未来还会有更多芯片企业挂牌上市,他们会不会稀释寒武纪“AI芯片第一股”的叙事?
这个问题的核心还是业绩——大家都是市场参与者,只是有没有IPO的差别,上市之后大家就需要比产品、比业绩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