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29 | 来源: 南风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姜家湾教学点开学,“拐杖教师”谭定才和他的学生们/受访者供图
来到姜家湾的第一晚,袁辉把自己套在睡袋里,就睡在8张拼起来的课桌上。他自此留下来,成为了袁老师。
开学不久,袁辉撞见青青妈妈抱着年幼的青青,在路边焦急地等车。一问才知道,青青被狗撞倒,骨折了,要去医院。他还记得青青脸上痛苦的神情。那时他们都不知道,青青患有罕见的“成骨不全症”,一旦磕碰,就有骨折的风险,如同易碎的玻璃娃娃。
袁辉想着,在青青休养期间,自己得上门给她补习功课,好让她尽快回归学校。到后来,这门特殊的课,一补就是6年。
13年后的夏天,袁辉驾车带着我,再次去往姜家湾。刚下过大雨,山间一片阴翳。汽车从省道拐进深山,在破烂的水泥路上起起伏伏,绕着山转,坡陡、弯急。每次绕进山坳深处,我以为即将到达终点时,都没想到,山体更深的褶皱里还藏着人家。青青家就在大山的腹心。
姜家湾教学点/付思涵摄
袁辉像个不亦乐乎的探险家,不时提醒我,“看着啊,这又是个急弯。”接着说起有一年,他骑摩托带志愿者看望青青,因为坡太陡,人仰马翻。到了暴雨的季节,雨水顺着坡面倾注而下,“跟瀑布似的”。他语气里全是兴奋。
这条路,袁辉不间断走了6年,每周三次,雷打不动。有时他不借助交通工具,只凭双脚行走。车子穿过一处密林时,他想起来,有次大晚上走到这里,一条蛇从树上“扑通”掉下来,笔直砸在路上,把他吓了一大跳。
“你经常晚上走这条路吗?”我问。他回答,是的,有时给青青上完课,就到晚上了。
见面这天,青青穿着一条明黄色背带裙,身形娇小,戴着圆圆的黑框眼镜,双颊泛着十八九岁女孩的红晕。经过治疗,她已经摆脱了轮椅,能够方便地行走。客厅里,小方桌上摆着笔记本电脑和一堆摞起的书籍。袁辉信手拿起一本《明朝那些事儿》,告诉她,“你到大学,学了历史学的方法之后,会对这本书产生质疑。”
小学时期,青青一家还住在用土砖夯起来的老房子里。袁辉给青青上课的地点,在老房子的柴房。那间柴房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用来上课的黑板。
青青是袁辉的得意学生,有着超乎寻常的领悟能力。袁辉经常给她买书,不买“小儿科”的儿童文学作品,专给她买《基督山伯爵》《雾都孤儿》《红楼梦》。青青和我分享,她上高中看《百年孤独》,感觉大受震撼,“和我以前看的小说完全不一样。”
袁辉也教她识别自然。他给我展示了青青6岁时的手工作品,用玉米秸秆和甘蔗皮做的小人,背着碧绿的背篓、腰系碧绿的腰带,身姿飘逸。-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