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30 | 来源: 食通社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四、我的实验田
写农业稿的时候,我遇到了许许多多何不食肉糜和外行的时刻。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学习:去年,我在住处附近的一个共享农场租了10平方米的土地。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的问题,终于把种子撒到土地里,我又焦虑了起来,开始担心收不回租地的成本。
成本当然是收不回来的,只不过能身体力行地对自己的报道领域又加深了一点点认识。
在农作物长势最好的7月底,我出了趟差,加起来9天。临出发前,我还拜托朋友去帮忙浇水。后来一看天气预报, 北京那段时期要连着下雨,索性就跟朋友说,不要去了。
回来后,又遇上北京连日降雨,地里变得格外泥泞,没法下脚,所以前后大概半个月没法去查看那一小块地的情况。我以为,老天爷会帮我照料好那些蔬菜的。
结果面对的却是一片狼籍:所有的叶菜都死了,辣椒泡烂了,番茄幸存了几棵,只能说是勉强活着。只有没有经过人类长期驯化和培育的薄荷和紫苏,在暴雨过后依然生机勃勃。
之后的八月,高温多雨,即便补种也没有一棵蔬菜存活。不只是我,因为天气原因,蔬菜种植户们跟我一样损失惨重,去年夏天,蔬菜价格飞涨,在气候变化面前,小白和老手几乎是同样脆弱。
?2024年北京夏季高温暴雨后,辣椒、茼蒿、生菜全军覆没,没有救活。图片|谢小丹
我不仅遭遇了天气的挑战,身体也因为种地饱受摧残。
种地最初,我决定不除草,因为听说保留杂草可以给土壤提供更多覆盖,保留根系还可以减少对土壤里微生物生长环境的破坏。
但几乎每个路过的人都会问一句,你怎么不除草?有一天,一位邻居大爷同样停下来问我,我便兴致勃勃地分享学到的知识。
结果他反问,是不是抖音上看的?他的言下之意很清楚,我被抖音骗了。于是我继续辩解,却惹恼了他。我没能修复邻里关系,之后再在农场碰面,他再也没有理过我。
后来我没能抗住压力,跟杂草斗争了很久。因为蹲在地里除草,膝盖落下了病痛,直到今年夏天,才彻底痊愈。
种地其实除了心理疗愈外,对做农业记者没什么帮助,最终还是要回到业务层面上去思考自己的答案。
农业领域里也有一些新选题:返乡的新农人,消费企业介入种植上游,甚至火锅、茶饮里又出现了新的农产品……这种选题有很多。然而,这些选题真的载得动农业吗?
在写阳光玫瑰的时候,我遇到过一位阿姨,费劲让她相信我是记者之后,她立刻情绪激动了,大骂媒体无良。她说,家里做建筑生意被骗了很多钱,想着做阳光玫瑰保住生计,却又遇到了烂市,采访就是在往她的伤口上撒盐。
那天,我惹了烂摊子,努力给她发微信和短信补救,又费了一些口舌才把她安抚好。她还把自己丈夫的号码发给了我,让我去找他聊一聊。
我没有再去联系他们,把我们的对话全删除了。那时候,我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种植户素材,选题也很简单,就是要写一写阳光玫瑰这个品种是如何失败的,已经没必要再去打扰他们。况且一个轻飘飘的选题,也承载不了这样的家庭伤痛。
过去的两年半,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迫使我反思,究竟想做什么样的农业报道,要怎么去做?
偶尔我会想起自己的前领导。他说,我们的优势是每天跟行业里的人泡在一起,所以能更及时了解行业里的变化。我被这句话戳中了,把它奉为了金科玉律。
来做了农业后,写了两年半稿子,农业呈现给我的面貌越来越复杂。它不光是商业模式,也事关生计,不光有智慧农业,也有它传统的那一面,我也越来越不甘心待在商业的框架里去报道农业。
究竟怎么做,我还没有答案。只是我不能再用门外汉的方式来写农业了,唯一能想到的方法就是前领导的那句话,每天跟行业里的人泡在一起。我得离得再近一点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