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31 |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传统工程设计基于“气候平稳性”假定,采用历史数据推算设计值。我们的研究证实“气候非平稳性”已成为现实,沿用历史标准可能系统性低估未来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一是采用最新延长的时间序列数据重新计算设计值;二是引入“非平稳性”频率分析理论,定量估算未来时期的设计暴雨强度;三是考虑增设“气候变化调整系数”或直接采用未来预估结果设定新标准。对于兰州,其排水系统(尤其是老城区)的设计标准基于历史气候条件,在面对气候变暖下强度增强、频率增加的短时强降水时,可能存在低估风险。河谷地形汇聚径流、管网老化、标准滞后等因素叠加,使其在极端暴雨下的脆弱性尤为突出。需尽快开展气候适应下的标准修订和工程改造。
NBD:西北城市如兰州在应对“干旱—暴雨”转换时,有哪些传统依赖机制?从气候学角度看,这类措施是否可能因未来降水变率加大而失效?您的研究是否发现某些区域的暴雨系统存在地形强迫增强效应?
黄建平:西北城市传统上依赖工程性措施(如水库调蓄、排水管网)、预报预警和应急管理来应对“旱涝急转”。未来,随着降水变率加剧、极端性增强,这些传统措施存在失效风险:超越设计标准的暴雨可能使排水系统饱和,难以匹配未来 “超历史极值” 的极端事件;长期干旱后的土壤下渗能力下降会加剧地表径流和山洪风险,传统排水管网难以应对;极端干旱会导致水库蓄水不足,而未来极端暴雨将大幅提升调度兼顾供水与防洪的难度。
我们的研究证实,某些区域的暴雨系统存在地形强迫增强效应。兰州所处的黄河河谷地形,以及周边山地(如祁连山东段),对气流的动力抬升和辐合作用显着,使水汽集中、降水效率增高,往往导致暴雨强度比周边地区更大,局地性更强。这种“地形增幅效应”是预报和防灾中必须重点考虑的因素。
NBD:您认为西北城市的气候适应投入是否应优先基于“高风险区域”的科学划定?例如,您团队的气候风险评估模型能否识别出兰州哪些城区在未来30年面临更高的暴雨山洪链式灾害风险?
黄建平:是的。基于科学识别的“高风险区域”进行优先投入,是提升气候适应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核心原则。这要求我们从“平均投入”转向“精准减灾”。
我们的风险评估模型(结合气候预测、高精度地形、土地利用、基础设施、人口经济等多源数据)能够识别出兰州未来的高风险区。虽然针对精确到街道层面的动态风险图,还需开展持续细化工作,但根据目前的分析,我们已清晰指出以下几类高风险区域:黄河及其主要支流河道沿岸洪泛区,直接面临洪水威胁;湿陷性黄土沟壑区与山前斜坡带,如榆中县部分区域,极端降雨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并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链式灾害(2025年8月榆中山洪泥石流灾害即为典例);城市低洼易涝区及排水系统能力不足区,城市化改变了自然汇水路径,内涝风险高;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影响区,在更强的降雨作用下,其稳定性和影响范围可能会持续性扩大。这些区域的识别,可为兰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灾害防治及应急资源布局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