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1 | 来源: 三联电子厂Pro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中产们为什么愿意花5000元买件始祖鸟?买的不只是衣服,更是“我是一个户外精英”的人设;小姐姐们为什么排队买lululemon?买的不仅是条瑜伽裤,更是“自律给我自由”的生活方式。
而迪卡侬给了我们什么?一件涨价后的抓绒衣,logo没变,价格更高,它和你三年前买的那件,在别人眼里并没有什么不同。这时候,迪卡侬的涨价便成了“背刺”。
毕竟大家对迪卡侬的品牌认同,从来不是“专业高价”,而是“平价又好用的运动百货”。涨价可以,但它没能在涨价前讲好故事,也没能在涨价时给老用户一个为什么要花更高价格买迪卡侬的理由。
要知道,品牌转型不是贴上高价标签就行。lululemon、始祖鸟的成功,是因为它们让用户相信“买这个牌子,是买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认同。”
精明的品牌都在干这件事——给大众讲故事,讲清楚了“我是谁”之后,还递给了消费者一面镜子,告诉了用户,“你是谁”。
消费,就是大众此般编织文化归属感的过程,而迪卡侬让原先的用户失去了归属感,又没来得及给想要俘获的新用户编织出一张更高级的意义之网,于是乎,尴尬了。
从性价比良品到高端货的转型之路,迪卡侬缺乏的是与用户的认知沟通与情感连结。它的基因始终是大众零售商,而不是一个品牌。
“上次我一朋友指着我Quechua睡袋问我在哪买的,我说迪卡侬,他说,迪卡侬的Logo不是“D”开头的吗?” 刘天说。
这便是迪卡侬的尴尬之处。如果一个消费者没买过迪卡侬,可能会认为迪卡侬的所有产品上印的应该是“Decathlon”。可作为一个运动货品销售平台,它有很多个子品牌——跑步类的Kalenji、球类的KIPSTA、攀爬类的Simond,以及涉及品类最多的Quechua,一个不了解迪卡侬的用户,冷不丁在大街上看见这些外文logo,无法知道它是迪卡侬的产品。
迪卡侬更像是一个汇聚着各类运动商品的平台,而不是印在衣服上用来彰显自己的审美且具备溢价功能的品牌。
三、在尿素袋里回归本真
迪卡侬如今的困境,像场T台秀,在后台的时候,迪卡侬对着镜头说出了“人人都可以是模特”的平民初心,可它如今踩着的T台,不在牤牛屯村头的八里庄大桥了,而在巴黎时装博览会的天桥。
然后迪卡侬走了几步,踉跄了一下,差点摔倒。
也许迪卡侬给某个商品涨价一倍时,应当给这个物件配一张“涨价说明书”,让老用户不认为这是背刺,也让新用户觉得它的故事配这个价。
涨价前的那些年,迪卡侬一直代表了一种务实、功能主义的设计哲学与平民美学。
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曾在《设计的设计》一书中写道:“产品的实际设计的基础是简单,简单的形式是对人类内在本质复杂性的投射。要想复杂,那就先简单。一切都适可而止,一切都恰到好处,认真细致却不追求极致。”
迪卡侬曾经的产品哲学与此不谋而合——不过度设计,不刻意营造欲望,只是恰到好处地满足运动需求。
这种平民美学在当今过度消费、过度营销的环境中,本应是一股清流。而“局部高端化”,让商品进入符号消费这场游戏里去,想必也是迪卡侬在面对成本压力、本土品牌围剿和白热化的高端品牌竞争时不得不为之的举措。
有趣的是,就在迪卡侬陷入“穷人买不起,中产看不上”的两难境地时,它近期与小红书推出的限量户外主题周边尿素袋,却意外走红。尿素袋就是那个尿素袋,拥有着农用土味灵魂,但用来搭配户外装备,形成了一种反差感。
它不需要涨价,不需要高端化,甚至不需要销售——它是免费赠送的,却为迪卡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和口碑。
在社交媒体时代的炫耀性消费文化中,迪卡侬曾经的“务实、理性、不装”价值观,似乎通过尿素袋这样的创意,实现了某种程度上的回归。-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