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2 | 來源: 桃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綜上所述,建國初期的黨政不分或者以黨代政使得黨會較多地依靠發動群眾運動的方式進行國家建設,而較少地受到來自實際情況如預算、資本、勞動力等的限制,從而在大躍進期間出現了許多不合實際的高指標以及“浮誇風”。
叁、饑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分布特征
1954~1966年中國人口死亡率
數據來源: 5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歷史統計資料匯編 ( 1949~ 1989) 6 ( 1990), 中國統計出版社。
就全國范圍內,饑荒的跡象在1959年開始出現,該年的死亡率為14.59‰,比1955~1957年平均死亡率(11.49‰)高3.10‰。饑荒在1960年最嚴重,死亡率在這壹年達到了25.43‰。1961年以後死亡率開始下降,1962年死亡率已接近正常年份的水平。於這次饑荒中非正常人口損失,學者根據不同的資料來源和統計技術進行估計,結論存在巨大差異。蔣正華與李南(1988、1996)對於非正常死亡人數的估計為1700萬人,此估計值壹般被學界認為是實際人口損失的下限;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估計數字有:Peng(1987)為2300萬,Coale(1981)為2700萬,Ashton等(1984)為2950萬,曹樹基(2005,a、b)為3246萬。
表1:分地區人口淨損失
說明: 作者以 1957年作為基期並結合 1955~ 1957 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計算得到的 1961年全國應有人口數為 68902萬人, 則非正常人口淨損失為 3860萬人。最後壹列中的負數表示這段時間該省人口在增長。
數據來源: 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歷史統計資料匯編 ( 1949- 1989) ( 1990), 中國統計出版社
這次饑荒的特點是其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別,表1描述了中國各省份的非正常人口淨損失,根據該表估計的人口淨損失區間的下限是2400萬,上限是3860萬人。從絕對數來看,肆川省在饑荒期間人口淨損失數為1150萬人,占全國人口總損失的38.34%。從比率上來看,受饑荒打擊最嚴重的省份是安徽,該省1960年非正常死亡率為56.87‰(安徽省1955~1957年年平均死亡率是11.73‰,1960年死亡率是68.60‰)。而位於中國東北部的重工業省份遼寧,1960年非正常死亡率是2.23‰,僅為前者的1/25。就城鄉差異看,現有文獻壹般認為非正常死亡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Lin and Yang,2000;Kung and Lin,2003)。以饑荒最為嚴重的1960年為例,農村地區非正常死亡率為28‰,而城市僅為13.73‰。從表1可以發現當時的叁個直轄市北京、上海和天津基本沒有非正常死亡記錄。叁個直轄市在饑荒期間的平均死亡率是7.13‰,而正常年份的平均死亡率是6.96‰。人口損失的不同地區分布為後續探索饑荒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地區差異。-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