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2 | 來源: 桃林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受限於各個領域的傳統關注點,現有文獻主要是利用這次饑荒回答或者檢驗本領域關心的問題和假設,卻沒有涉及如何避免饑荒再次發生這個重要問題,該問題應當被視作饑荒研究的直接目標。
阻止饑荒的再次發生不僅涉及對1959~1961年饑荒本身的理解,而且對其思考也要超越事件本身而審思相關的制度設置、政府決策、信息搜集、個體和家庭的消費及儲蓄行為以及市場運行等問題。具體來說:
(1)在控制各地區的天氣因素及當地政治措施之後,饑荒是如何在地區間蔓延的?當時的制度設置是加劇還是阻止了饑荒的擴大?①這需要我們更加深入的研究中國的糧食儲備體系、糧食的橫向(省際)與縱向(中央–地方)調撥程序和運輸系統以及制度的調整。②(2)如果上述制度可以在正常時期運作,在突發性災難的重大打擊下(如大范圍災害性天氣、國際封鎖及禁運、局部或全面戰爭等)能否依然發揮正常功能。(3)就信息搜集處理來說,基層的饑荒信息在傳遞到上級政府過程中是否存在制度性障礙?①各地上報的糧倉存糧量是否反映真實數字?如何准確識別糧價的非正常高企?如何對人口中不同人群的營養不良水平及對由饑荒導致的人口流動進行准確估計和跟蹤?現有研究已經發現單純增加糧食總供應,比如動用儲備糧、增加糧食進口等並不能快速地阻止饑荒的發展(Bowbrick,1986),因此,有針對地發放救濟可以顯著緩解饑荒。(4)就個人及社會層面來說,家庭在面臨饑荒威脅時如何調整當期消費水平以及是否選擇遷移(所謂的“用腳投票”機制)需要我們思考。②(5)由於1959~1961年的饑荒發生在計劃經濟時期,從饑荒中積累的經驗是否同樣適用於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值得我們考慮。③從這個意義上,針對發生在其他市場化國家的饑荒開展比較性研究將是壹個有益的工作。
最後,就世界范圍看,由於國際救援機構的建立以及國際協調機能的提升,饑荒發生的概率將越來越少。學界對饑荒的研究也逐漸轉向另外壹種更加隱蔽但是危害性更大的福利損失形態———饑餓上來。然而毋庸置疑,中國1959~1961年的饑荒為學術界提供壹個難得機會來考察中國政治、制度和人口變遷。其中蘊含豐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內涵,也將啟發學者進壹步的研究。通過考察這次饑荒,深刻理解饑荒的發生擴散機制及相關制度的設置也有助於預防及阻止饑荒再次發生,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