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2 | 來源: 大何崛起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上個月我就吐槽過壹件事,當時有媒體宣傳公職人員送外賣,說得好像又快樂又賺錢。
我當時的評價就兩個字:離譜。
簡直是“翻車現場”級別的宣傳。
結果呢?這才幾天,又刷到壹篇同款文章,還是寫公職人員送外賣。
不得不說,這次宣傳的角度“進步”多了。
說送外賣不但能賺錢,還能得到工作上難得的及時反饋,也暫時放下了焦慮和迷茫,還找到了久違的成就感。
我特意瞅了眼崗位,好家伙,叁位主角不是幹行政就是搞宣傳的。那沒事了,這倆崗位是挺容易沒獲得感和方向感的。
說實話,看到寫材料的“筆杆子”居然有時間准時下班去送外賣,我第壹反應是震驚的(畢竟我在體制內也混過幾年)。
就說平時吧,領導白天基本是不在的,不是開會就是出去調研,經常是非得等到快下班了,才掃壹眼稿子,輕飄飄壹句“不行,思路不對”,你就得留下加班。
至於怎麼不對,自己琢磨去吧。
很多時候臨時起意明天開個會那也得加班寫,請示,報告,參閱材料,征求意見,總有壹款會讓你崩潰。
而能在上班時間開寫材料就已經是萬幸了,大多數情況是上班時間得在工位上坐著無所事事地收集資料等上級消息,到了下班再根據意見開改。
就這麼壹套流程下來,人基本就廢了,還談什麼成就感?不給你壹連串的負反饋就不錯了。
要知道,在體制內,“寫稿子”已經算是技術含量高、相對核心的工作了,連這都如此,那些更機械、更重復的活兒,能帶給你什麼,可想而知。
但送外賣不壹樣。
就像文章裡說的,你跟著手機App的路線跑就行,付出了體力,立馬就有錢進口袋。這就是最直接、最上癮的正向反饋。
能從所做的事情上獲得正反饋,多巴胺的刺激,從本來虛無的工作中轉為實際的,讓人踏實的,有獲得感的工作確實是不錯的“暫時”選擇。
但是,我想說的是,媒體接贰連叁地拿這種事大做文章,到底想幹嘛?
往淺了說,這是想塑造壹種親民形象:
你看,公務員也能深入群眾,體驗基層勞動,這對本職工作多有幫助啊。
順便也告訴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畢業生,送外賣不丟人。
再往深了想,這其實是在給所有公職人員打了壹劑預防針:
准備好,苦日子要來了。
現在各地財政吃緊,過去靠各種補貼撐起來的高收入正在縮水。
大部分基層崗位的“鐵飯碗”,未來很難再比社會平均水平高出多少了。
壹個月就那麼叁伍千塊,大學畢業生們,你們還擠破頭地往裡沖嗎?
正是在這種預期下,我們才看到官方開始松口,允許公職人員合規兼職,甚至出台了“副業白名單”。
這次宣傳的案例包括上個月的那壹篇,不就是政策出台後,官方找來的“模版案例”嗎?
這其實也是壹種溫水煮青蛙式的預期管理。
然而,在我看來,這背後還藏著更深的壹層算計。
還記得之前對大學生們說的“脫不下的長衫”嗎?
這套路其實如出壹轍。
它巧妙地將大家對收入下降的不滿,轉化為壹種“個人選擇”的問題。
潛台詞就是:
你看,人家公務員都能放下身段去送外賣,還幹得像打游戲壹樣快樂,你有什麼理由不行?
別動不動就喊躺平了。
問題是,現在公眾對於這種「誘導教育」的新聞題材,已經越來越不買賬了,所以我想這個報道也不例外。
說實話,公職人員去送外賣,有政策依據,也合情合理。
誰說公務員就壹定生活優渥?幾年前不還有副鎮長下班跑滴滴的新聞嗎?
可是,拜托能不能別再把“送外賣”這件事娛樂化、游戲化了?
別再用那種調侃、獵奇的視角去看待這個行業和這個行業裡的人。
大家最反感的,就是把底層人的苦難,包裝成壹碗勵志雞湯。
不光是公職人員,最近什麼大廠精英、富贰代,壹個個都“下凡”體驗送外賣。
媒體也樂此不疲地把這描繪成壹種輕松、解壓、還能順便減肥的潮流生活方式。
搞得好像送外賣是救贖所有人的諾亞方舟,而且過程輕松得像玩兒壹樣,順便還能把錢掙了。
說這些話的人,你們自己送過外賣嗎?你們的至親好友裡,有外賣員嗎?
幹過的人都知道,這份職業不說能累死人,至少要褪層皮吧,風裡來雨裡去,被平台的算法追著跑,被無理的投訴壓得喘不過氣。
送外賣不是打游戲,就算是兼職送外賣,也不是打游戲,這是勞動者的壹種生存方式,這是柴米油鹽的來源。
所以,能不能不要高高在上的俯視,也不要信口開河的說教,不僅外賣員們不想聽,我們普通大眾勞動者也不想聽。
正如我之前文章所說的,
這就好比壹個天天吃鮑魚龍蝦的人,偶爾嘗了壹口窮人家的窩窩頭,然後咂咂嘴對窮人說:“哎呀,這個好啊,健康,我們平時都吃不到呢!”
他不是不知道你天天吃這個有多苦,他只是想用自己的“體驗”,來定義你的“生活”,甚至堵住你抱怨的嘴,反過來指責你“心態不好”。
不過,我覺得這些文章還算是有點基本生活常識的,幸好只說壹個月賺760塊,沒編出“公職人員下班兼職擺地攤月入過萬”的童話來。
但我們必須思考壹個更殘酷的問題。
連“鐵飯碗”都得靠送外賣來補貼家用了,那那些本就“靈活就業”的朋友們呢?他們是不是得打叁份工才能勉強度日?
真正該被推上熱搜的問題,難道不應該是:
為什麼送外賣、跑滴滴這種低門檻、弱保障的零工,會成為這麼多人賴以生存的“救命稻草”?
這難道不是恰恰說明,那些穩定、有保障、有前景的好崗位,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失嗎?
我們再往下想壹層。
像新聞裡的公職人員、大廠精英,他們原本站在社會的較高層級。
當他們“跌落”時,接住他們的是外賣、是滴滴。
那麼,那些原本就靠送外賣為生的人,如果他們再失業了,會跌到哪裡去?
下面還有什麼能接住他們嗎?
我想起了08年金融危機,壹夜之間幾千萬農民工返鄉,當時的農村是接住他們的蓄水池。
但現在的情況,和那時已經完全不同了。
08那壹代的農民工,我們稱之為“漂壹代”,他們在農村長大,會種地。
城市沒活兒幹了,他們可以回家,重操舊業,至少能養活自己。
但現在這批人,很多是“漂贰代”。
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根本不會幹農活。
他們要麼在城市出生,要麼成年後就壹直在城市打拼,在工廠流水線上,在建築工地上。
所以,當他們失業,回到那個所謂的“故鄉”時,面對的是無盡的陌生感。
別說地了,可能老家的房子都塌了。
那個故鄉,早已回不去了。
城市是他們唯壹熟悉的地方,但當他們失業時,城市會把他們當成家人嗎?
我想不會。
你看之前那些警情通報,總會寫著“外地來務工人員”。
“外地”兩個字,冰冷地劃清了界限:你只有在犯罪時才歸我管。
那家鄉的社保體系呢?更不會管,因為你壓根沒在本地繳過社保。
你看,他們就這樣被懸在了半空中。
城市不認他們是歸人,鄉村看他們是過客。
現有的社會保障體系,精准地繞開了這個龐大的群體。
當這個群體被生活擠壓,掉落到社會最底層時,又該怎麼辦?
我真心希望,我們的媒體,能把鏡頭多分壹些給這些“沉默的大多數”。
他們的故事,遠比精英體驗生活更值得被看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