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3 | 来源: 联合早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北京 | 字体: 小 中 大
经济学家认为,希望成为“中国+1”的国家,在自身能力尚未完全建立前,仍需要从中国获得原材料或中间品,而印度目前还不具备生产和供应所有中间产品与原材料的条件。
在地缘政治层面,中国与“巴铁”巴基斯坦的紧密关系更是印度的心头刺。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63%的武器出口流向巴基斯坦,占巴基斯坦军购总额的八成以上。
据悉,在今年5月的印巴冲突中,巴基斯坦空军用中国制造的歼-10战斗机击落了五架印度军机。
歼-10战机是由成都飞机工业集团研制的第四代战斗机,从2003年起在中国空军服役。(互联网)
尽管印度政府并未承认此事,也没有公开谴责北京,但专家普遍认为,上合峰会的会面并不足以化解两国的根本矛盾。
权宜还是战略?
说到底,中印关系的升温,更多是现实倒逼下的选择,而非真正的战略转向。
美国政府8月宣布对印度商品加征50%关税,理由是惩罚印度持续进口俄罗斯石油。这让印度陷入两难:既不能抛下“全天候盟友”俄罗斯,又难以独自消化关税冲击。于是,维持与中国的沟通合作,就成了最实际的选项。
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的副教授克莱里(Christopher Clary)指出,莫迪和习近平的会面,是对川普关税大棒的一种回应。
他认为,印度的军事实力还不足以在与中国的冲突中占据优势,而在这个“川普主导的世界”里,印度很难在中印发生冲突时找到真正可靠的外部盟友,所以保持与中国关系的平稳成了必要之举。
目前,中国同样在川普第二任期内承受美国关税的压力,以及半导体等领域的限制。外界普遍认为,这也是北京突然更积极与新德里接触的原因之一。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副教授李明江就指出,中印关系过去一年多已逐步改善,但两国仍存在结构性矛盾,这决定了“中印合作是关系正常化表现,而不是说双方战略互信有明显转变”。
事实上,国家之间的关系,本就是一场利益博弈。在这盘大国角力的棋局上,龙与象或许能共舞,但舞步轻重与节奏快慢,往往不由它们自己决定。-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