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4 | 来源: 南方都市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广州、深圳、韶关、惠州、香港、澳门……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将目光投向这片曾被热血浸染的岭南大地。
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全片分为《南粤怒吼》《拨云睹日》《扎根敌后》《香港大营救》《誉满中华》五个篇章,全景式呈现华南抗战的壮阔史诗,于8月31日至9月4日播出。
南都N视频记者第一时间连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记忆》栏目组,挖掘《华南抗日烽火》的幕后故事。纪录片导演夏铭辰、夏薇向南都N视频记者讲述了制作团队如何从泛黄的档案、幸存者的口述和沉默的遗址中,拾起惊心动魄的碎片,拼凑出一段震撼的民族集体记忆。
纪录片《华南抗日烽火》。
从80年前的报告中找选题线索
这部纪录片选题的源头,始于一份1945年的报告。
“1945年4月,朱德总司令在中共七大作《论解放区战场》报告时,将华南抗日纵队与八路军、新四军并称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 导演夏铭辰、夏薇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都提到了这一段话。
导演组一致认为,这份报告文献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华南敌后战场从一开始就拥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制作团队在前期选题策划中多方了解到,与华北、华中战场相比,华南战场呈现出极其鲜明的独特性,其中尤为直观的特质,便是“孤悬敌后”。
摄制组从大量档案文献中寻访抗战历史。
“党中央在延安,抗战主力在华北华中,而华南抗日纵队则是在祖国最南端,远离指挥核心和主力部队。”夏薇进一步解释道,“这意味着当时的队伍很难及时得到物资和兵力的直接支援,在这样的形势下,华南抗日纵队仍旧在坚持抗日,体现的正是一种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
“孤悬”意味着极致的困难,但绝不意味着“无援”。
南都记者注意到,纪录片中多次提及,虽然地理距离遥远,但党中央一直对华南的战场有着很大关注,不仅持续给予战略指导,还派遣了大量人员前来支援,协助华南地区开展根据地建设。
例如,在五桂山抗日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就有许多从延安直接派来的同志。他们带来了先进的军事管理经验和丰富的战斗方法,为华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持。-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