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5 | 來源: 紐約時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紐約新聞 | 字體: 小 中 大
在格林尼治村壹個繁忙的街角,壹家深色外牆、內部裝飾簡樸的新咖啡店裡洋溢著生氣。
頭戴黑色報童帽的咖啡師在吧台後安靜地點著屏幕,操作灰色的方形咖啡機。只能用手機點單的顧客絡繹不絕前來取餐。不需要排隊。
門口的夾板廣告牌上寫著糖漿特調飲品的吸睛名字:生椰拿鐵、絲絨拿鐵、菠蘿冷萃和粉紅日出。
入口上方是幾個白色英文字:Luckin Coffee。
“跟別的店不壹樣,”18歲的阿裡·伯恩鮑姆說,他住在上西區,上個月在TikTok上看到這家店後專門過來探店。“很酷,也很時尚。”
瑞幸在紐約可能還不是家喻戶曉的品牌,但不到拾年前創立於北京、全球擁有超2.6萬家門店(幾乎全在中國)的瑞幸已經憑借以高效的手機點單系統、創意飲品和豐富折扣為核心的未來零售模式稱霸本土市場。
現在,它來到了咖啡巨頭星巴克的誕生地——美國。今夏這家中國企業在曼哈頓連開肆店。格林尼治村門店距不久前閉店的星巴克僅隔著壹個街區。
過去幾年,瑞幸和星巴克在全球展開激烈競爭。在中國,瑞幸已超越這家總部位於西雅圖的連鎖品牌。如今的懸念是:瑞幸能否在星巴克的主場挑戰它?
31年前,星巴克聲勢浩大地降臨紐約,在上西區壹角開了壹家近280平方米的旗艦店後,迅速征服了這座城市。紐約客為其溫馨的國際風情、友好的咖啡師和優質的阿拉比卡咖啡所傾倒。
它在曼哈頓遍地開花,許多門店直接開在現有咖啡館的旁邊。
但星巴克已不復昔日進取之勢。銷售增長疲軟,難以適應手機點單時代,還受到許多小型精品咖啡連鎖品牌的沖擊,比如紐約本土的Variety Coffee、Café Grumpy,以及私募支持的Blank Street Coffee等。
瑞幸2017年在北京創立,之後迅速取代星巴克成為中國的咖啡之王。它不僅提供大量由阿拉比卡咖啡豆制作的創意拿鐵,更推出了壹款游戲化應用程序,以令人上癮的優惠券推送吸引用戶。
6月30日瑞幸登陸紐約,兩家首店壹家位於第六大道的諾瑪德,距星巴克壹個街區;另外壹家在阿斯特廣場附近的格林尼治村,而有著近30年歷史的星巴克壹家星巴克大門店在去年夏季閉店。
8月下旬第叁家店落戶地獄廚房,往南壹個街區也有壹家星巴克;第肆家進駐金融區,與星巴克門店相距百米。
對星巴克來說,瑞幸的到來是壹種令人不安的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家西雅圖巨頭成就了對手。
過去25年間,星巴克激活了曾經沉寂的中國咖啡市場,攻克了這個長期以來茶文化主導的國度。
但此後,該連鎖品牌在中國受挫。瑞幸登場後迅速領跑,即便創立叁年之際它曾經出現重大財務丑聞,導致管理層大換血。
企業數據顯示,瑞幸在華門店數已是星巴克的叁倍。據伯恩斯坦研究公司統計,雖然中國仍是星巴克第贰大市場,但份額已從2017年的40%降至去年的14%。
瑞幸在華門店數已超越星巴克北美門店數總和。不過星巴克全球門店超過4.1萬家,仍然領先瑞幸。
瑞幸在美國的布局迄今為止或許仍很有限,但野心卻不容小覷。
瑞幸首席執行官郭謹壹在7月底的財報電話會上對投資者表示,公司在美國的擴張將會循序漸進,目前仍處於探索的初期階段。
同月,瑞幸在Instagram上的帖文則顯得更為激進,稱其在紐約的首批門店“僅僅是個開始”。
瑞幸拒絕詳述進軍紐約市場的計劃,但聲明中將承諾為美國咖啡文化注入“新活力”。
星巴克並沒有對瑞幸的到來予以直接評論,而是在壹份聲明中稱自己的門店融合“便捷性、聯結感與工藝——不僅提供高品質咖啡,更營造溫馨體驗”。
在咖啡店的經營理念上,瑞幸和星巴克幾乎沒有共同點。
星巴克長期以來壹直秉承霍華德·舒爾茨的願景:把意式咖啡館帶到美國,打造所謂的“第叁空間”——家和辦公室之外,人們可以與朋友小聚或閒閱報章的地方。
2023年卸任管理層但仍保留名譽董事長職務的舒爾茨曾指出,星巴克的咖啡師與顧客之間的情感聯結是這家連鎖企業成功的關鍵基石。
相比之下,瑞幸更注重便利性。溫情元素並不在它的魅力清單上。顧客不會在杯子上看到咖啡師用馬克筆寫下的名字或畫上的笑臉。
在飲品制作完成後,瑞幸的顧客會收到手機提示,無需與吧台後的咖啡師互動即可取餐。
近年來,星巴克始終難以適應日益流行的手機點單趨勢。部分門店高峰時段的取餐隊伍混亂不堪,舒爾茨不滿地將其比作搖滾演唱會上混亂推搡的“撞人區”。
公司現任首席執行官布賴恩·尼科爾承諾,星巴克將重塑其作為可靠“第叁空間”的定位,並預言門店即將呈現煥然壹新的面貌與體驗。
自尼科爾去年上任以來,星巴克已推行增加座位、增聘咖啡師計劃,並關閉只供取餐的門店或將其改造成傳統咖啡館。為營造更具吸引力的氛圍,公司還取消了允許非消費者使用星巴克洗手間的政策。
然則這種轉型將如何助力星巴克應對瑞幸等競爭對手目前猶未可知。
在最近壹個周六的下午,阿斯特廣場附近的瑞幸咖啡店裡壹片忙碌,揚聲器裡播放著輕柔的爵士樂。
叁張小桌子旁坐著零星的顧客,壹群年輕朋友聚在角落裡閒聊,低頭看著手機。顧客們不斷進出,取走飲品後轉身離開。
大約1000多米外,在諾瑪德的另壹家瑞幸門店外,瓦萊麗·鄺(音)選擇來這裡的理由很簡單:她厭倦了美國品牌主導市場的景象。
“這就是為什麼我會特意繞開星巴克的原因,”這位29歲、來自新澤西州澤西市的環境工程師壹邊喝著熱拿鐵,壹邊解釋道。
當諾瑪德的瑞幸門庭若市時,往南壹個街區的星巴克卻顯得冷清。這家位於街角的門店沒有座位和顧客可以使用的洗手間,氛圍單調乏味,這正是星巴克試圖擺脫的形象。
那個下午的大部分時間裡,櫃台後的咖啡師比進店的零星顧客多。
有壹位走進來想找個可以舒服坐壹坐的地方,發現沒有椅子後,旋即轉身離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