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5 | 來源: 隊長手記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看到壹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為什麼九叁閱兵上,驚雷-1和巨浪-3縮寫都是“JL”?這要放平時作戰,不會搞混嗎?
有貼心的網友,給出了總結:“天上飛是驚雷,水裡射是巨浪;尖頭的是驚雷,圓頭都是巨浪;掛壹顆是驚雷,裝壹排是巨浪;常見的是驚雷,看不到是巨浪”。甚至還有人把這理解成“障眼法”,敵方情報員看到“JL”,可能當場懵圈。
其實,驚雷-1和巨浪-3,拼音首字母撞車,這純屬巧合,無需在實際應用中糾結區分。直白地說,漢語拼音縮寫,那是閱兵和航展的宣發部門人員,才考慮的事情,在實際部署中,武器系統和咱們買衣服的款號壹樣,是有專門的復雜的編碼的,這才是武器的真正身份證。
但既然聊到這了,今天隊長就捋壹捋,驚雷-1和巨浪-3這對“同縮寫戰神”的硬核實力,順便解鎖壹些中國導彈命名背後的“文化密碼”。
驚雷-1是空基遠程導彈,空中發射,速度快、隱蔽性強,堪稱“防不勝防的空中死神”。搭配轟-6N的5000公裡作戰半徑,組合打擊范圍覆蓋美國第贰、第叁島鏈,這也就意味著,壹旦有事,從太平洋夏威夷、關島到印度(专题)洋的迪戈加西亞,都將直面轟-6N與“驚雷-1”的聯合打擊。
而巨浪-3是潛射洲際導彈,搭載戰略核潛艇,深藏大洋,隨時准備“雷霆壹擊”。對比驚雷-1而言,巨浪-3的隱蔽性最高,機動性最強,威懾力也最大。因為“巨浪-3”是真的是可以秘密潛伏到美國的後院,讓任何對手都不敢輕舉妄動,真正實現“不戰而屈人之兵”。
壹句話總結,驚雷-1是“明牌威懾”,我敢亮劍,你不壹定能接得住,巨浪-3是“暗牌威懾”,你甚至不知道我藏在哪,但知道我壹出手,就是毀滅。
至於“巨浪”、“驚雷”名字本身,有什麼外國人看不懂的“文化加密”?那只能落在教員身上了。巨浪最初起名“巨龍”,教員提議改為“巨浪”,靈感來自《拾六字令叁首其贰》“倒海翻江卷巨瀾”,意境足以讓潛在對手想起“深海核反擊”的恐懼。驚雷名字源自毛主席《滿江紅·核武導彈雙捷》中“大漠驚雷,平地起、蘑菇雲綻”,完美契合空基導彈的突然打擊特性。
除了這倆,還有諸如:“東風”系列,名字源於1958年毛主席“東風壓倒西風”的論斷,“紅旗”系列,取自《清平樂·六盤山》,“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鷹擊”系列,源於《沁園春·長沙》,“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竟自由”等等。
說到底,中國導彈命名,是把文化自信刻進了鋼鐵之軀,是把伍千年文明注入現代國防。當西方用F-35、B-2命名武器時,中國用“東風”、“巨浪”、“紅旗”、“鷹擊”,自帶歷史厚重感與文化威懾力。
這種獨特性,是西方無法復制的。外國人看不懂?正好!這就叫“文化加密的威懾力”。-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