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5 | 來源: 谷雨數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又是壹年開學季。雖然和成年人上班壹樣,大多數孩子也常常把不想上學掛在嘴邊。
但有壹批青少年,是真的止步在了開學的路上。
據《柳葉刀》子刊最新研究,中國兒童和青少年精神障礙年齡標准化患病率為8.9%,約3080萬例。典型心理疾病包括焦慮症、抑郁症、品行障礙等。而這批孩子,是厭學乃至休學的高頻群體。
與僅僅是嘴上抱怨“不想上學”不同。在學齡階段,他們身處巨大的情緒困境中,暫時丟失了學習與社會化能力,只能退出學業。
他們何以至此?
01
孩子沒法讀書,可能是積郁成疾
想休學的孩子,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多。
從搜索熱度來看,2018年後相比於2018年前,每日搜索“休學”的人增長叁成。其中,有叁分之壹用戶是19歲以下的青少年,遠高於常規搜索人群分布。搜索高峰集中在每年9月以及2-3月的開學季——也是孩子們要重返校園,學期前苦苦掙扎的時候。
之所以抗拒上學,不少源於糟糕的心理狀態。
根據中科院心理所調研,無抑郁風險的孩子,48.1%完全沒有“不想上學”的念頭,45.7%只是偶爾有。但隨著抑郁程度加深,有抑郁風險的孩子,19.3%經常不想上學;到了抑郁高風險群體,22.7%經常產生厭學情緒,另有22.7%每天都在煎熬。
他們想休學,並且懷疑學習的意義:抑郁高風險的孩子中,28.9%選擇認同“學習對自己沒有意義”,無抑郁風險的只有7.9%同意。
在這裡,得區分壹下抑郁和焦慮。抑郁主要表現為持續的悲傷、絕望和對事物失去興趣;焦慮則是過度擔憂、恐慌和緊張不安。兩者常常相伴出現,交替其中,則可能是雙向情感障礙。
如果只是有抑郁/焦慮現象,不壹定成病,但有惡化風險。當孩子自身難以調節,出現毫無由頭的抑郁/焦慮,並伴隨軀體症狀,他們可能不得不借助藥物來抵抗痛苦。
確診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是頻繁休學的人群。根據調研,超過50%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經歷過休學,平均休學通常不止壹次(1.78次),多在初中期間休學(14.16歲)——按這個比例推算,全國至少有千萬級青少年因抑郁等心理問題休學。
休學決策難,復學過程更難。
調研顯示,青少年抑郁患者復學時,首當其沖,是無法適應復學後的學習壓力和標准化管理(困難指數3.73,滿分5分)、無法融入復學後的新環境和人際關系(3.66)、主觀上沒有做好准備(3.45)、學校和老師無法為孩子復學提供幫助(3.19)。當然,某種程度上,這些本就是他們出現抑郁的誘發因素。
當書本是重擔,當課堂度日如年,當同齡人的存在都成了壓力源。孩子想休學,是權宜之計,也是無奈的自救。
02
那些讓孩子“又愛又恨”的家庭
對於很多抑郁/焦慮而厭學的青少年,家庭是解題的關鍵,也是壹個矛盾體——他們既渴望依靠家庭,又難以獲得真正的理解。
首先,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情緒問題更重。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2024年青少年心理健康與學業狀況調查報告》,父母都在家的孩子,輕度抑郁風險為12.8%;而父母均外出務工的孩子,這壹數字升至22.0%,抑郁高風險的占比也從4.1%上升到7.2%。
留守兒童的困境顯而易見。在學校受了欺負、心裡有了委屈,家裡只有老人。並非老人不愛孫輩,但青春期細膩的情緒變化,他們很難捕捉。更別說,還要跟上時代,理解孩子面臨的學業壓力和物質需求。
不同親子溝通頻率下,孩子的抑郁風險逐級上升。經常溝通的家庭,孩子輕度抑郁風險為5.4%;偶爾溝通上升到12.3%;基本不溝通達到26.0%;而從來不溝通的家庭,這壹比例高達28.3%。
可是,“全日制”化的陪伴,也容易導致另壹種極端。
過度教養下,父母的關愛變成了枷鎖。作業必須全對,成績不能下滑,興趣班壹個不落。孩子的每分每秒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這樣的“愛”,是全情灌注,但缺乏彈性和呼吸的空間。
網友們談起厭學的孩子,“孩子”“家長”“家庭”“父母”等是評論區裡的高頻詞。“孩子沒有自己的空間,從精神到環境都不自由”“家長要先明白,自己就是個非常非常非常普通的人”“學校、家庭、社會給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孩子沒處釋放”——許多留言背後,都談及了對過度教養的控訴。
因此,如果說“孩子有心理疾病”,那麼父母與孩子常常是共同患病。
《2024年兒童青少年抑郁治療與康復痛點調研報告》顯示,孩子有抑郁症的家庭,有20.2%的家長有高抑郁風險,是全國普通人群的4倍。
當孩子持續有症狀未康復時,高達68.8%的家長出現不同程度的抑郁傾向(36.6%有抑郁傾向,32.2%高抑郁傾向)。即便孩子病情好轉,無明顯症狀回歸正常社會,仍有46.2%的家長存在抑郁問題。
原因可能有多種:壹是孩子生病了,家長跟著焦慮——看著孩子失去社交能力,擔心未來,自己也陷入情緒漩渦。
第贰種,是情緒問題本就因家長而起。根據斯坦福醫學院的綜述,在大多數抑郁症病例中,大約50%的原因是遺傳的,大約 50%源於其他因素。即便不談遺傳,壹個情緒焦慮或強迫的家長,在巨大的教育壓力下,孩子也很難保持陽光明媚。
面對這種困境,全國各地湧現出超過25家休學中心。根據鳳凰網報道,壹個超過240人、名為“休學機構考察”的群聊裡,匯聚著奔波在全國各地的家長們。他們描述的孩子狀況有所相似:“不想出門、沒有社交”“在家黑白顛倒、整天玩手機”“對父母不信任,說不到壹起”。
面對又愛又恨的家庭,孩子們想逃離。而焦灼的家長們,微蹙著眉,只能在休學中心的開放日裡尋找答案。
03
找回安全感,需要家庭與學校共同“兜底”
想要改善抑郁/焦慮導致的厭學,方法不復雜,但執行需要多些細膩。
休息好、運動好,真的管用。調研顯示,每周不運動的孩子,輕度抑郁風險高達18.3%、抑郁高風險11.7%;而每周運動4次及以上的孩子,這兩個數字分別降至8.8%和3.7%——差了將近3倍。學業時長也是如此。約8小時工作(學習)的抑郁水平最低(5.1),超過10小時飆升至6.7。
運動能調節神經遞質、改善情緒狀態;長時間緊繃學習或工作,神經遞質失衡,這些都是學術研究屢次證明的機制。事實上,不僅是未成年人,成年人的世界想要修復心理創傷,也是如此。
但也別走極端。比如,將行動停留在表面,把孩子趕出去強行運動,就又陷入了窠臼。工作(學習)時間過少,缺乏社會互動,也容易胡思亂想。
更重要的是,家庭和學校需要為孩子營造壹種被看見、被接納的“安全感”。
要知道“學習”和“上學”可能是兩碼事。孩子可以學習,但可能不想去他所在的學校,因為他感知學校沒有接納他。孩子想要的是“我被看見、我在這裡是安全的”。
比如學校提供的歸屬感、老師的激勵支持、同學間的友善互動,都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反過來,過去頗為常見的校園欺凌問題,給很多孩子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疤。
所謂家庭與學校的“兜底”,不是說只提供物質支持,而是提供壹種保持心理韌性的底線。當孩子自我感到絕望無援的時候,有個最基本的可以獲取的支援。
這個支援,可以是尊重孩子在學校感知到的不公平與郁悶; 也可以是壹個退讓,而不是劍拔弩張、彼此折磨——“這次的成績比較重要沒錯,但如果這個測試讓你感到尤其害怕與痛苦,那我們可以將目標降低,或者暫時舍棄,今天休息壹下午”。
這就是保持心理韌性的底線:少年是有煩惱,但煩惱總有出口,煩惱沒有那麼可怕。
執迷於孩子早期節點的某個績效表現,甚至在單個作業上大發雷霆,認為做不好未來就完蛋了,是壹種父輩的強迫行為,對於未來成長的意義很難說有多高。
所以,人們需要親近關系中的心理“兜底”,壹旦沒了,便會轉向自我世界中的抑郁/焦慮情緒——人活著是靠壹個安全與希望。
抱抱孩子。擁抱是雙向的過程,既是抱著他/她,也是抱著當年學齡時煩惱的自己。-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