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7 | 來源: 大佬灼見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首先,品牌信任是最大短板。經歷過破產、停產、用戶維權,很多消費者很難再毫無保留地買單。
其次,產品競爭力不夠突出,新能源車市場早已進入“內卷地獄”。從比亞迪、特斯拉,到蔚來、小鵬、理想,再到壹眾新品牌,大家都在拼智能化、續航、配置、價格甚至“情緒價值”。威馬現在的車型和體驗,拿什麼去打贏這場仗?
更別說,新能源車企的造血能力,遠不是喊幾句口號、復產幾萬輛就能解決的。新車型研發、供應鏈重建、銷售網絡鋪設,每壹步都需要真金白銀。
在行業洗牌加速、融資難度提升、政策補貼逐步退坡的當下,造車新勢力的容錯空間其實越來越小。威馬雖然有新東家加持,但如果沒有持續的產品力和市場號召力,復工復產很可能只是階段性的回光返照。
其實,這幾年新能源行業的風景變了又變。回頭看,造車新勢力裡能活下來的,基本都經歷過大浪淘沙。
蔚來靠換電和高端服務站穩了腳跟,小鵬、理想各自找到了自己的用戶群體,哪吒、零跑、極氪等後起之秀也卷出了各自賽道。
被市場淘汰的品牌遠比活下來的多,賽麟、拜騰、愛馳、天際……太多曾經的“明日之星”都銷聲匿跡。
傳統車企也在瘋狂轉型,比亞迪、吉利、長城、廣汽、上汽、電動化進度壹個比壹個快。再加上華為、小米等科技巨頭跨界造車,整個市場競爭門檻越來越高。
從威馬的起落,其實能看到壹個行業真相:造車是個長期的苦活,拼的是持續進化的能力,不是短暫的風頭。你可以靠融資贏在起點,但能不能走到終點,拼的是產品、品牌、渠道、用戶體驗,還有企業自身的韌性和自我修復力。
說到底,新能源車的賽道比拼到最後,拼的不只是錢和規模,更是對市場趨勢的感知、對用戶需求的把握,還有企業的自我革命能力。
威馬這次能不能翻身,還是要看自己能不能真正放下過去的包袱,跑出新的節奏。對於每壹個行業參與者來說,唯壹能做的,就是不斷學習、不斷進化、不斷用產品和服務贏回信任。-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