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7 | 來源: 海邊的西塞羅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在壹個真正文明、現代的社會,保衛和養活這些知識分子群體的,本來恰恰是民眾——富裕、勇敢、有充分自覺力的民眾。
今天的日語中,只管伍種人叫“先生”——政治家、醫生、律師、老師、文化人。政治家謀求公共福祉;律師保護課題利益,醫生看護身體健康,老師塑造學生的德行教養,文化人守衛社會的良心。
但在壹個社會沒有形成對這些知識分子應有的尊重和保護之前,除了政治家以外,後肆種人其實都是最弱勢的存在,因為他們手中沒有強制力,可以被任何仇恨和冷漠他們的人隨意傷害。
而這樣的社會是看不到希望的,因為在最精致利己的教化下,人們只懂得在絕對現實爛泥裡翻騰打滾。
而我,既想繼續做我的這份職業又要生存下去、寫下去,我所能給自己找到的道路,就是不裝——經常有人嘲笑我前壹篇文章還在大談蘇格拉底、柏拉圖,第贰篇文章就寫個軟文,或者評論個時事,偶爾還賣賣慘,好像很不符合他心目中高大的知識分子形象。但我說,怎麼了?前者是我的理想,後者是我的實況,我就是要這樣生存下去,愛看者來,不愛看的滾,就這麼簡單。
而今,從畢業後碼字為生,到幾年前辭職寫號,再到如今的公眾號漸涼,我碼字拾年多了,我終於在理想與現實的莽莽深叢中辟出了壹條自己羊腸小路,要有夢想、要為了夢想不放棄寫作,但也要現實、要為了現實掙取衣食、自我保護。這條中道,未走盡之事,我當繼續前行,請您助我。
我是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
重新在西塞羅上寫,快叁個月了,叁個月前,第壹篇文章,我曾經以魯迅先生的“有壹分熱,發壹分光”向大家問候——“有壹分熱,發壹分光,就令螢火壹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壹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後如竟沒有炬火,我便是唯壹的光。”
前幾天,我讀壹本書,才突然覺得魯迅這話可能是他留學期間受了壹位波斯詩人魯米的啟發:
你要做那燈,那火,那蠟燭,你不要只在黑暗裡等待。
這話點燃了我。
我把這波斯的詩文送給您,也以自勉,讓我們壹起做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盡量久壹點,再久壹點,去發自己能發的光。
並期盼這微光,將彼此照亮。
我不會主動停筆,也感謝您繼續看。-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