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7 | 來源: 澎湃新聞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貝魯為何主動發起信任投票,為自己領導的政府“掘墓”?
究其原因,首先是對左翼聯盟的誤判:在2026年的預算法案中,所提出的為富人設置“團結捐款”本身就是對於左翼聯盟長期以來倡導的“富人稅”的妥協。但出乎意料的是,左翼聯盟始終不滿馬克龍任命貝魯為總理,且不願意在“國家利益”的大旗下通過妥協的方式參與到國家治理中來,而是堅定作為“反政府”勢力存在,勢必要通過再次推翻政府,迫使馬克龍妥協甚至辭職。
當地時間2025年9月5日,法國巴黎,法國總統馬克龍。
其次是對國民聯盟的誤判:基於在2022年總統大選時貝魯曾經支持勒龐的“香火之情”,勒龐的反應不應如此激烈。然而,從勒龐致信貝魯的內容來看,對於貝魯“缺乏與政治力量磋商”的行為成為激怒勒龐的主要原因。此外,勒龐兩次在總統選舉中輸給馬克龍,2024年的立法選舉又因馬克龍提議組建“人民陣線”而使國民聯盟未能獲得國民議會多數。今年3月,巴黎刑事法院以勒龐擔任歐洲議會議員期間挪用公款,判決剝奪其被選舉權(該判決無論是否上訴立即執行)。勒龐與國民聯盟稱判決是出於“政治動機”。凡此種種,都使國民聯盟在“反馬克龍”的道路上日趨激進。
第叁或是貝魯對“府院之爭”感到失望:從總理人選來看,貝魯並非馬克龍的第壹選擇,而是各方妥協的結果,並且財政政策本身又是馬克龍所決定,政府團隊中也都是“馬克龍的人”。而在國民議會中,因為2024年立法選舉導致的“叁足鼎立”使得任何壹個議案都難以推進,但同時又要面對馬克龍在各項事務上的“指手畫腳”,貝魯自身的施政理念無法真正得以實施,反而要在包括預算案及各項改革事務中為馬克龍“背鍋”,貝魯實質上已經成為“吉祥物”般的存在。但貝魯如果在沒有任何理由的情況下辭職,恐怕會被馬克龍從道義的角度拒絕。
最為重要的壹點是,法國各大工會號召在9月10日以“封鎖壹切”(Bloquons tout)為口號舉行全國性罷工,而梅朗雄又計劃在9月23日提出對政府的不信任動議並再次啟動彈劾總統程序(去年梅朗雄所領導的“不屈的法蘭西”曾提出過這壹動議,但被國民議會法律委員會投票否決)。在這種背景下,貝魯選擇主動發起信任投票,或許是他保留“自主權”和體面退場的壹種方式。
相似的結局,同樣的亂象
根據法國憲法第49條第1款規定,在經部長委員會審議後,總理可就政府計劃或壹般性政策在國民議會提出“政府責任”議案,相較於第49條第3款的對象限定於財政法案或社保融資法案而言,選擇更為寬泛。但根據第49條第3款發起的“政府責任”議案只要“不信任票”不足50%即可過關,而第49條第1款則要求“信任票”超過50%,“通關”難度更大。貝魯極有可能將面臨與前總理巴尼耶同樣的局面。
根據法國憲法第50條的規定,“當國民議會通過不信任動議或不贊成政府的計劃或壹般性政策聲明時,總理必須向共和國總統提交政府的辭呈。”因此,在缺乏協商空間,且不論援引憲法哪個條款試圖強行通過2026年預算都無法實現的情況下,貝魯的結局似乎已經是確定的。
而貝魯的離開也符合法國的民意,從輿觀(YouGov)8月1日公布的最新民調數據來看,對貝魯的滿意率僅為11%,而在8月25日貝魯的新聞發布會後,法國媒體當天下午進行的民調也顯示,超過3/4的法國人希望貝魯離開。但這無疑對法國又是壹個重大的打擊:在立法選舉14個月後,法國將不得不再次面臨相似的窘境,即在解散政府和解散議會之間選擇。而民意似乎更支持解散議會重新進行立法選舉:法國公共輿論研究所(iFop)8月26日的民調顯示,盡管62%的受訪者表達了擔憂情緒,但63%的受訪者希望借此解散議會並重新組織立法選舉。-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