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8 | 來源: 叁立新聞網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蔣介石 | 字體: 小 中 大
身為中華民國軍事史上的重要人物,曾擔任蔣介石六年貼身侍衛長的郝柏村,在晚年多次直言不諱地指出,蔣中正壹生中最大的錯誤決策,便是接受了《雅爾達協定》。他認為,這個秘密協定不僅讓中華民國失去大片領土,更直接導致了國共內戰的戰略逆轉,成為國民黨最終敗退台灣的關鍵因素之壹。
秘密協定黑箱作業:美蘇巨頭瓜分中國利益
《雅爾達協定》(Yalta Agreement)是贰戰後期,1945年2月4日至11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與蘇聯領導人斯大林在克裡米亞雅爾達秘密召開會議的產物。這場會議的核心是討論戰後世界秩序的劃分,但令人憤慨的是,身為同盟國之壹的中國,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當作籌碼進行交易。
根據協定,蘇聯承諾在歐洲戰事結束後叁個月內對日宣戰,但交換條件是:外蒙古現狀維持,實質上承認其獨立。蘇聯將恢復沙俄時代在中國東北的特權,包括將旅順港作為海軍基地、大連港國際化,並與中國共管中東鐵路。
這個對中國主權影響巨大的密約,在簽訂後被嚴格保密,根據《蔣中正總統檔案》資料顯示,直到1945年6月,美軍特使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才在重慶向蔣介石披露其部分內容。
1943年開羅會議,左至右分別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以及蔣中正夫人宋美齡。(圖/翻攝維基百科)
郝柏村曾擔任蔣介石六年貼身侍衛長,晚年出回憶錄指出蔣介石決策上的失誤。(圖/翻攝維基百科)
蔣介石的無奈與戰略失誤
面對《雅爾達協定》的巨大沖擊,蔣介石當時的處境可謂進退兩難。壹方面,為了加速對日作戰的勝利,他不能公開與美英蘇翻臉;另壹方面,他深知蘇聯的介入將對中國主權與未來格局造成致命性影響。
在美方的壓力下,蔣介石被迫於1945年8月14日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這份條約表面上換來蘇聯“不幹涉中國內政、不支持中共武裝”的承諾,但實際上卻是中國對《雅爾達協定》的被迫追認。
條約簽訂後,蘇聯隨即撕毀承諾。8月9日對日宣戰後,蘇聯紅軍開進中國東北,不僅將關東軍的武器裝備(包括14.5萬支步槍、4800挺機槍、300門大炮)轉交給中共軍隊,還拆毀了東北的工廠設備、基礎設施,將資源洗劫壹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