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8 | 來源: 冰川思想庫 關不羽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9月1日,國家消費補貼政策(簡稱 “國補”)“續杯”。第叁批690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已全額下撥至各省。這場覆蓋家電、數碼、汽車等全品類的政策紅利將持續至12月31日。
國補“續杯”,是提振中國經濟的靈丹妙藥,還是為特定產業續命的藥不能停?
01
2024年3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出台,“兩新”政策正式啟動。同年7月推出了“兩新”的配套資金方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兩新”,其中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各1500億元,統稱為“國補”。
雖然文件標題中沒有點名,但從“國補”名單看,發力方向是清晰的,就是家電(含數碼產品)消費和汽車消費。可以這樣理解“兩新”的政策目標:“小目標”是為受制於需求不足的兩大產業紓困;“大目標”則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
“藥效”最明顯的是家電消費。2024年,國補出台前的1—7月中國家電零售市場規模為4722億元,同比下降4.3%。8月份後,政策發力後持續增長,12月達到高潮,同比增長23.4%。靠這波第肆季度的“翹尾”,2024年全年的家電消費比2023年增長了12.3%。頭部廠商的業績也均有明顯改善,美的、海爾、格力“叁巨頭”的淨利潤都有同比兩位數的增長。國補確實為家電企業制造了壹場“小陽春”。
相比之下,國補對汽車消費的拉動作用,只能說是壹言難盡。
2024年,國內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量達2290萬輛,同比增長5.5%。不錯的增長表現也算是打破了這幾年汽車市場的冷寂。但是,價格戰的硝煙“卷”走了大半的行業利潤。以價換量、增量不增收,依然是汽車產業的痛點。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2024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乘用車經銷商零售總額達4.8萬億元,同比增長2.1%。這區區2個點銷售額增長,卻是以大幅打折換來的。2024年乘用車成交價為20.4萬元,同比下跌1.3萬元,市場折扣率高達17.6%。再加上1.5萬元至2萬元的以舊換新置換補貼,2024年中國汽車打了壹個史詩級的大折扣。
因此,銷量增長意味著虧損擴大。據業內測算,如果以2023年的新車銷售折扣水平計算,2024年車市價格戰導致乘用車零售市場損失1956億元。真是越補越虧。
綜合而言,國補對家電產業的確是壹副立竿見影的補藥,汽車產業卻是“虛不受補”。
這種差異其實也不難理解。家電消費市場的總規模不過萬億有余,幾百億國補足夠“刺激”。可是,汽車消費市場的總規模高達叁肆拾萬億,百億、千億的補貼能掀起多大浪花?
微觀層面上也是如此。擱在購物車裡“種草”的家電產品,打個百八拾的折,就足以改變消費決策。拾幾萬、贰拾萬的購車決策,卻不是壹兩萬的補貼能輕易改變的。所以,汽車經銷商還得補上“折上折”,才能打動消費者,以完成政策發力推高的銷售目標。
汽車國補與其說是鼓勵了汽車消費,不如說是變相鼓勵了“價格戰”。本質上還是降價去庫存的以價換量,該怎麼卷還是怎麼卷。行業的整體處境並沒有因為國補而改變,只不過壹部分“內卷”成本通過國補轉嫁給了財政,由納稅人埋單。
當然,能增加銷量去庫存總歸算是好事。但是,高度依賴補貼的消費增長產生並不能穩定改善預期,有明顯的“藥物依賴”副作用。
02
國補助力下,今年上半年的家電消費和汽車消費均出現了10%左右的同比增長。然而,隨著6月份多地暫停發放補貼,增長勢頭戛然而止。汽車消費市場尤為明顯。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7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183.7萬輛,同比增長6.9%,但環比下降了11.9%。
同比增長6.9%,很大程度上是去年7月市場坐等國補政策落地的低基數效應,環比的11.9%下降卻是實實在在的“打回原型”。
家電行業的銷售預期也和國補深度綁定,業內人士對下半年市場並不樂觀。8月份奧維雲網(AVC)數據顯示,2025全年零售額同比預計僅增長2.4%,其中第肆季度預計同比下降8.6%。顯然,業內人士也被6月份多地“停藥”的風向變化“嚇”到了。
國補壹年,“藥效”明顯。但是持續使用“強心針”並沒有讓市場預期真正安心。壹點風吹草動,都足以讓市場信心化為烏有。這也是靠補貼穩消費的副作用。不穩定的預期總是讓市場心態打擺子,今朝有酒今朝醉,今天有羊毛就今天薅。所以,補貼資金的利用效率總是會因為市場投機心態加重而大打折扣。補貼壹出,亂象橫生。諸如先漲後補的吃兩頭、“0公裡”贰手車的騙補操作,都被媒體曝光。
圖/網絡
短期行為泛濫,因為所有人都清楚,補貼政策是“人造水源”,拼的就是手速。
國補的資金來源是長期國債,債可以長借,但終歸是要還的。國補的資金渠道是財政,財政局的門是長開的,但政策發力的方向是多變的。
這幾年的財政形勢,眾所周知,無需贅述。
可是,財政的任務清單又很長,既要穩消費,又要穩民生,還要搞基建。拾鍋九蓋,總是要閃轉騰挪的。來自財政的“人造水源”的開關隨時可能關閉,並不是穩定的源頭活水,又談何穩定市場預期?
6月份多地“停藥”,本來也算不上意料之外的突發情況,僅僅是補貼資金兩個月的檔期缺口罷了,就造成了明顯的信心動搖。這不是典型的“補貼依賴症”嗎?吊瓶壹掛,滿面紅光。針頭壹拔,萎靡不振。可不是經濟發展的長久之計。
國補及時“續杯”,穩定了市場心態。但是,即便“再來壹針”,“藥效”也難以持久。消費補貼是有邊際效應的,長期“藥效”不可高估。家電更新周期肆到伍年,汽車更新周期拾年左右,對應的消費周期不會因為補貼政策的刺激而改變。無非是本來打算明年換的,看在補貼的面子上提前幾個月罷了。這並不是真實的消費增長,而是透支了未來的消費需求。因此,隨著補貼的持續,“藥效”會逐漸減弱。
當然,可以通過擴大補貼的范圍延長“藥效”。今年上半年的國補范圍就擴大到了蘋果,剛出台的“續杯”政策又擴大了清潔類家電、安全生產設備等品類。但是,候補名單不可能無限擴大,補貼的資金也不可能無限增加。歸根結底,補貼不是補藥,而是江湖救急的強心針。
藥不能停,但長期用藥的“藥效”不可期待。
03
毋庸諱言,政府補貼在中國經濟領域壹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最典型的就是新能源車產業,曾經的補貼生產大戶,到如今的補貼消費大戶,全程呵護,卻成了“藥不能停”的首席病號。其中的因果,應該反思。
對新能源車產業的大力補貼,是造成產能過快增長的主要推手。拾年前造壹輛貼兩輛的豪橫,正是今天全行業秋風瑟瑟的禍端。補貼出的巨大產能,又要通過補貼提銷量去庫存。多少真金白銀砸下去,還是沒能打造出具備造血能力的健康產業,令人唏噓。
圖/圖蟲創意
家電產業的情況雖然要好壹些,但是基本邏輯也類似。拾多年前“家電下鄉”的消費補貼,導致過剩產能未能及時出盡。拾多年後,需求不足的困局再現,也得靠補貼續命。
產業政策的信奉者相信政府補貼能引導市場主體做出更理性的判斷,現實卻是事與願違。補貼生產,本質上就是政府代替市場做出投資決策;補貼消費,則是政府代替消費者做出消費決策。補貼生產制造了產能過剩的包袱,又不得不靠補貼消費負重前行。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上,這真的“理性”嗎?
兩新政策推出的國補,就是為昔日補貼生產的產能堆積埋單。但是,補貼改變不了長期市場預期,只會造成“藥物依賴”。補貼也改變不了產業格局,該卷的還得卷,甚至在補貼刺激下變得更卷。可是,不補還不行。猝然戒斷,香消玉殞。沒有真實需求的過剩產能土崩瓦解,造成的後果難以承受。
因此,國補“藥不能停”。只能期待以時間換空間,為排雷爭取到更大的騰挪空間。然而,付出上千億的代價為問題產業爭取到解決問題的時間,真能解決問題嗎?如果不能解決問題,補貼制造的問題產業又將何去何從?
至於靠補貼刺激消費的宏觀目標,更不可期待。國補壹年,上千億的資金投入,消費提振的效果並不明顯。這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國補實際上是政府財政的贰次分配,無非是蛋糕切給誰的上下其手,並不是做大蛋糕的真實增長。為了薅補貼的羊毛買了冰箱,少不得省幾個月的下館子錢,此消彼長可不會拉動多少消費增長。
總之,國補政策是江湖救急的非常舉措,終非長久之計。中國宏觀經濟的提振,靠補貼是補不出來的。還是要正本清源,克制幹預沖動,結束政策信仰,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