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8 | 來源: 冰川思想庫 關不羽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2025年9月1日,國家消費補貼政策(簡稱 “國補”)“續杯”。第叁批690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已全額下撥至各省。這場覆蓋家電、數碼、汽車等全品類的政策紅利將持續至12月31日。
國補“續杯”,是提振中國經濟的靈丹妙藥,還是為特定產業續命的藥不能停?
01
2024年3月,《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出台,“兩新”政策正式啟動。同年7月推出了“兩新”的配套資金方案,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幹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支持“兩新”,其中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資金各1500億元,統稱為“國補”。
雖然文件標題中沒有點名,但從“國補”名單看,發力方向是清晰的,就是家電(含數碼產品)消費和汽車消費。可以這樣理解“兩新”的政策目標:“小目標”是為受制於需求不足的兩大產業紓困;“大目標”則是提振消費、擴大內需。
“藥效”最明顯的是家電消費。2024年,國補出台前的1—7月中國家電零售市場規模為4722億元,同比下降4.3%。8月份後,政策發力後持續增長,12月達到高潮,同比增長23.4%。靠這波第肆季度的“翹尾”,2024年全年的家電消費比2023年增長了12.3%。頭部廠商的業績也均有明顯改善,美的、海爾、格力“叁巨頭”的淨利潤都有同比兩位數的增長。國補確實為家電企業制造了壹場“小陽春”。
相比之下,國補對汽車消費的拉動作用,只能說是壹言難盡。
2024年,國內乘用車市場累計零售量達2290萬輛,同比增長5.5%。不錯的增長表現也算是打破了這幾年汽車市場的冷寂。但是,價格戰的硝煙“卷”走了大半的行業利潤。以價換量、增量不增收,依然是汽車產業的痛點。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2024年全國汽車經銷商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24年乘用車經銷商零售總額達4.8萬億元,同比增長2.1%。這區區2個點銷售額增長,卻是以大幅打折換來的。2024年乘用車成交價為20.4萬元,同比下跌1.3萬元,市場折扣率高達17.6%。再加上1.5萬元至2萬元的以舊換新置換補貼,2024年中國汽車打了壹個史詩級的大折扣。
因此,銷量增長意味著虧損擴大。據業內測算,如果以2023年的新車銷售折扣水平計算,2024年車市價格戰導致乘用車零售市場損失1956億元。真是越補越虧。
綜合而言,國補對家電產業的確是壹副立竿見影的補藥,汽車產業卻是“虛不受補”。
這種差異其實也不難理解。家電消費市場的總規模不過萬億有余,幾百億國補足夠“刺激”。可是,汽車消費市場的總規模高達叁肆拾萬億,百億、千億的補貼能掀起多大浪花?
微觀層面上也是如此。擱在購物車裡“種草”的家電產品,打個百八拾的折,就足以改變消費決策。拾幾萬、贰拾萬的購車決策,卻不是壹兩萬的補貼能輕易改變的。所以,汽車經銷商還得補上“折上折”,才能打動消費者,以完成政策發力推高的銷售目標。
汽車國補與其說是鼓勵了汽車消費,不如說是變相鼓勵了“價格戰”。本質上還是降價去庫存的以價換量,該怎麼卷還是怎麼卷。行業的整體處境並沒有因為國補而改變,只不過壹部分“內卷”成本通過國補轉嫁給了財政,由納稅人埋單。
當然,能增加銷量去庫存總歸算是好事。但是,高度依賴補貼的消費增長產生並不能穩定改善預期,有明顯的“藥物依賴”副作用。
02
國補助力下,今年上半年的家電消費和汽車消費均出現了10%左右的同比增長。然而,隨著6月份多地暫停發放補貼,增長勢頭戛然而止。汽車消費市場尤為明顯。行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5年7月份國內狹義乘用車市場零售銷量達183.7萬輛,同比增長6.9%,但環比下降了11.9%。-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