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9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华为 | 字体: 小 中 大
第三阶段是从2020年到2025年。这段时间里过去的企业,大多数都是随着苹果出去的“果链”工厂及其工厂配套的下游产业。
当然,在这五年里,大众通过媒体看到了更多印度相关的负面新闻。由于“出海”成为热点,之前不太被公开讨论的对印投资负面经验逐渐被媒体挖掘出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加上中印边境冲突的发生,印度在媒体上的曝光更多是以复杂和消极的形象出现。大家开始意识到,印度是一个复杂的市场,也是一个不太友好的市场,甚至有人用“精神分裂”来形容印度,“外资坟场”的说法也被大量提起。
为什么现在很少再看到有中国企业在印度大规模做移动互联网?我认为原因有两点:
一是用户没有付费意愿,即便印度市场拥有大量用户,也难以实现商业变现和转化。
二是印度借着中印边境冲突,禁掉了大约两三百款中国APP,早前到印度发展的所有中国APP,基本上在那个时期全部都被下架了。
于是,移动互联网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一开始是冲着印度作为人口大国去的;第二阶段发现印度市场很难实现商业变现;到了第三阶段,大家意识到这是一个高危市场,“说封就封”——这也可以说是互联网企业在这一时期面对印度的共同问题。
观察者网:那么在当前最新阶段,也就是您提到的2020年到2025年,随着企业对印度市场复杂性的认知进一步加深,中国企业是否仍然存在一种矛盾心态?毕竟印度拥有14亿人口红利,但与此同时经营环境却如此复杂。
达尼:我觉得这种矛盾心态仍然存在。俗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很多企业首要考虑的是生存问题,而印度作为一个庞大的人口大国,一旦抛出大额订单,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确实难以抗拒。我之前提到,早期ICT企业在印度的经验,其实并没有有效地传递给后来进入印度的手机厂商、互联网企业,甚至国有企业;而这些企业在2020年前后所遇到的困难,彼此之间也缺乏充分的信息共享。
由于早期这些信息没有在媒体上广泛传播,许多企业对印度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没有亲身“撞过南墙”的人,依然容易被人海规模所吸引。我在外部交流时经常遇到这样一种反应:一提到出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要做就做人口大国”(目前普遍仍存在这种认知)。固然,人口大国有吸引力,但它并不直接等于市场机会。
当然,一些曾经吃过亏的企业已经变得更加谨慎。比如某些外贸企业或设备制造商,由于跟印度客户打过交道,积累了经验,他们在付款方式、合作模式上会采取更稳健的策略。在能够筛选客户的情况下,他们甚至可能主动避开印度订单。
但现实是,仍然有不少企业前赴后继地打算进入印度。尤其是一些初次出海的企业,如果负责人本身对印度缺乏足够了解,面对对方的大订单,还是容易被说服。就像很多企业如今看待美国市场一样——明知存在种种风险,但巨大的机会摆在面前,还是会想着“努力做一做”。
观察者网:印度其实是一个比较依赖外资的国家,但它却时常对外资企业采取敲打策略。在您看来,这是否反映出印度政府缺乏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理性选择?
达尼:我对这个问题是这么理解的,我觉得印度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念,我举一个例子。
去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印度外长苏杰生在小组讨论中被主持人问到“印度一直从俄罗斯采购原油,印度如何平衡与美国日益密切的关系和与俄持续贸易”。对此,他反问主持人:“这算什么问题?为什么这会成为问题?”他还表示:“如果我足够聪明、拥有多重选择,你们应该佩服我,而不是批评我。”
印度外长的这种表态反映出,从印度国家的最上层,到中间阶层,再到普通百姓甚至底层社会,其实都渗透着一种思维逻辑,或者说观念。
其一,对内(上位者对下位者)存在极强的阶层性。我举两个我自己观察到的案例:有一次在国际机场,一名印度工头用极为粗暴的方式训斥、管理劳工队伍。但是那毕竟是国际机场这样的公共场所,周围路过的人看到后没有不吃惊的......还有一次,是我在海外接触的一位印度甲方。由于职位高低,他对我倒是没有展现出什么不敬的地方,但是就我个人的观察发现,他对我的叙利亚本地员工的态度可以说相当“刻薄”。
其二,对外争取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条件,哪怕方式没有那么诚信、光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对外资企业的种种“敲打”。对印度来说,他们不仅希望获得更便宜的产品,而且还不断要求外资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和产业转移。也就是说,他们不单是压低价格,还会慢慢要求你把技术交出来,把高管(CXO)岗位让出来,强制使用本地供应链等等。到了一定的阶段,甚至可能要求将公司在印度的资产低价出售给他们国内的几大财阀——这也是为什么印度市场劝退了这么多外资企业的原因。-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