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9 | 来源: 观察者网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华为 | 字体: 小 中 大
观察者网:面对印度这种情况,中国企业能够采取哪些措施?或者说,针对印度这样的市场,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应对策略?
达尼: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如果有选择的话,应该尽量避免在印度市场进行大规模投入。如果企业只是通过一般贸易方式进行货物交易,风险还相对可控。但如果是计划在印度建厂、设点,并进行本地化运营,那这类投入应尽可能减少。假如你要把大量供应链资源转移过去,以绿地投资的方式进入,尤其本身已是大型品牌企业,未来在印度做大之后,生存环境其实会非常艰难。
因此,应尽量避免在印度进行复杂的绿地投资。一旦投资落地,对方提出的各项要求会非常严苛,企业还可能面临产业链被迫转移的压力。印度现在就是“以市场换技术”,吸引外资推动本地化生产。印度工程师的人才储备充足,加上本地财阀的支持,会在合规要求下逐渐迫使外资企业将产业链转向当地。一旦转移完成,实际上就是在帮印度实现国产替代。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涉及产业链转移,技术也会逐步被要求交出。一旦陷入这个局面,很多事就会脱离企业自己的控制,就像进入了一个预设的局。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体尽量不要过去——尤其是已成规模的企业,应尽量避免深度投入。
客观来说,印度目前的商业环境,并不适合大型国际公司长期扎根经营,风险较高。当然,如果企业除了印度没有其他市场可选,那也只能面对现实;但只要还有选择,就尽量不要轻易陷入其中。
最后再补充一点,印度在制造业成本竞争的优势不容忽视,印度也重视教育、有大量优秀理工科人才和工业产业密集度,“中国+1”的“印度方案”虽然难度不小,但放眼全球制造业分工格局,能够形成中国替代效应的国家屈指可数。因此,中国企业也需要注意到这一变化。
观察者网:有一种说法是,在印度可能要经历三次“敲打”,企业才会真正醒悟——前两次可能还存有幻想,觉得需要适应本地市场特性、交一些“学费”或付出一定成本。那么对于企业来说,到底什么时候应当果断考虑退出印度市场?有没有一些预警信号或具体建议?
达尼:首先,当印度税务部门开始查税,而你发现根本无法有效沟通的时候,就应当警惕。其次,如果整体的营商环境明显恶化,比如对方开始以“国家安全”等名义施加压力,这也是一个信号。一般情况下,真正到了查税这一步,往往意味着政商环境已经恶化——因为他不是常规税务检查,而是因为你被“盯上”了。
一旦营商环境走向恶化,对方就会不断收紧条件,例如要求技术转移、产业链本地化,甚至像前段时间某些公司那样,业务根本无法实际开展。所有这些迹象都表明,他其实是在逼你退出。一旦意识到自己已经在印度被盯上、营商环境持续变差,对方开始一步步侵蚀你的权益,就必须尽早跳出,不要等到最后来不及反应。
对此,我建议如果企业在印度一线派驻时,最好留一位代表总部利益的监事会监事在当地常驻,因为常驻一线会比总部看到更真实的状态。之所以以监事的身份常驻,是因为一线总经理虽然能看到风险,但在本位主义的推动下,还是可能会陷入“不愿舍弃印度本地机会”的矛盾螺旋当中。
观察者网:最后,对于出海的中国企业,尤其是选择出海印度的中国企业,您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他们?
达尼:我觉得,当前中国企业出海,关键不在于“哪里有市场就盲目去做”,而应当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路径。企业需要明确“哪里我能做”,而不是仅仅被“哪里人口多、哪里订单大”吸引,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战略。
这就好比当年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失败后,确立的核心战略是“从农村包围城市”,而不是执着于大城市;又比如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为刘备集团提出的建议——先取荆州,再取益州,继而图谋北伐。
对中国企业而言,出海不应是“见招拆招”,而应在大的战略方向上有取舍。一旦战略清晰,就不要太在意那些小的波动。选择路径时,一定要考虑从易到难,而不是一上来就挑战印度这种高难度市场。如果一定要进入,也必须极为谨慎,采用简单可控的方式,避免复杂和高风险的操作。
如果一上来就决定大规模投入印度,就会像很多已经“撞墙”的企业一样,逐渐面临产业链被迫转移、技术一步步交出的局面,这是非常危险的——不仅对企业自身,对整个行业也是如此。
中国企业应当想清楚自己出海的主线脉络是什么。小的波动可以忽略,但主线不能偏离,你的核心发展路径必须明确。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理应遵循从易到难、逐步扩张的原则,选择自己可参与、有把握的市场,而不是盲目押注印度——没有什么市场是非去不可的。等到在其他地方积累足够优势和资源后,再考虑进入印度也不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