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9 | 来源: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2 美国通过走私能否获得稼?
中国通过构建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将此前零散的管制行动整合为系统性的出口管制机制。2020年,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出口管制法》,为中国提供了对“两用物项出口实施管制”的法定权限。该法律在中国出口管制制度史上开创先河,其中一项条款声称拥有域外管辖权,意味着即便是中国境外的实体违反相关规定,同样可能面临法律追责。
2023年7月,中国将这些手段付诸实践,宣布对镓和锗出口实施许可证管理制度。此举被外界解读为对西方三国联手“卡脖子”的强力回击——2022年10月至2023年7月期间,美国、日本(专题)、荷兰相继出台半导体出口管制措施,禁止向中国出售先进芯片和半导体制造设备。
中国的初步反制既稳健又精准。中方并未实施全面禁运,而是要求镓和锗出口企业申请许可证,并向中国商务部详细披露客户的最终用途信息。此举释放出强烈信号:如果西方国家拒绝向中国半导体产业提供芯片和设备,中国同样可以切断西方获取关键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渠道。
随着美方技术封锁步步紧逼,中国的反制措施亦是寸步不让。2024年12月,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宣布了新一轮芯片管制措施,一举将140家中国半导体企业拉入黑名单。中国反应迅速,次日商务部火速更新出口管制清单,实际上禁止向美国出口镓、锗、锑和超硬材料,标志着中国迄今最严厉的出口管制政策出台。此次禁令首次启动了《出口管制法》中类似美国的“长臂管辖”条款,即中国法律的效力可延伸至境外,任何国家或地区的组织和个人违反该规定都将面临法律后果。这一规定彻底堵死了通过第三国或地区向美国转口镓等管制材料的路径,让原本的执法漏洞荡然无存。
不到一个月后,中国再次升级反制措施。2025年1月2日,商务部修订了出口管制目录,将镓金属提取的核心技术也纳入管制范围。这些技术主要用于从铝土矿、锌矿等寄主矿物中分离提取镓金属。
2025年5月,中国启动跨部门协调行动,重拳打击受限关键矿物走私和转运——此举恰逢美中两国在日内瓦举行高级别贸易磋商。中国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召集商务部、国家安全部等10多个中央部委,以及数十名地方官员,全面加强对战略矿物出口的执法力度。国家安全部此前已多次公开打击镓走私的执法成果。这一新机制的建立,彰显了中国完善新兴出口管制体系的坚定决心。
简报认为,从有限的许可证要求和终端用户管制,到全面禁运和域外管辖禁令,中国的镓管制措施,为分析当前贸易战的走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证明,其完全可以将镓出口管制的经验模式复制到更广泛的战略矿物领域,从而切断美国及其盟友的关键资源供应链。
3 美国的稼资源战略注定无解?
面对中国镓出口限制措施,美国初期反应颇为轻松,严重低估了其潜在冲击力。2023年,在中国首度宣布实施管制后的几个月里,美方企业代表、政策智库和政府官员纷纷表态乐观。他们坚信生产线将安然无恙,替代供应渠道指日可待。芯片巨头和下游制造商也频频向媒体和投资者释放定心丸,认为供应链布局早已多元化,影响“微乎其微”。分析人士更是搬出国际贸易数据作证,强调美国从中国直接进口的镓产品寥寥无几,对华依赖根本不值一提。连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也显得胸有成竹,2024年末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活动上轻松表示:“全球镓资源来源众多。”
然而,这种盲目乐观恰恰暴露了美国更深层的结构性软肋。随着中国镓管制措施步步收紧,对于美国而言,这些隐患日益凸显,不容小觑。
简报重点阐述了三个关键发展态势,表明中国镓限制措施对美国及其盟国供应链构成的风险,远非其此前想象。
(一)境内外价格分化凸显供应紧缺困局2023年8月中国镓出口管制措施落地生效,立即引发国内外市场价格剧烈分化。管制措施宣布仅一个月后,鹿特丹交易所低纯度镓价格就飙升超过43%。究其原因,中国供应商纷纷暂停对外供货,转而忙于向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
价格暴涨固然与国际买家管制前的疯狂抢购不无关系,然而,即使在需求趋于稳定后,价格也未出现回落。随着中国镓出口量下降,以鹿特丹交易所报价为代表的中国境外镓价格,与国内价格水平持续大幅分化。到2024年初,价格已基本分化为两个独立市场,中国境外镓价格几乎是境内价格的两倍。中国海关统计数据更是一目了然:2023年8月管制实施后,月均镓出口量大幅下降。-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