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9 | 来源: 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图源:简报原文
然而,简报强调,中国升级版管制措施正在击碎这种虚假安全感。中国商务部推出的许可证机制要求镓进口商提供详尽的终端用户信息,对于那些在供应链各环节为美国企业提供镓产品的外国公司而言,一旦暴露身份,将面临断供风险——失去中国这一不可替代的原料来源。因此,外国供应商纷纷权衡得失:美国镓市场份额相对有限,难以抵消潜在的巨大损失。
图源:简报原文
中国管制范围的扩大还可能开始波及现有的镓原料替代来源。这些替代来源数量有限,主要依靠回收设施从下游晶圆衬底制造环节的废料中提取镓元素。以日本为例,其国内精炼生产的原料构成为:约40%来自国内回收废料,60%来自中国的原生低纯度镓。不过,日本回收设施的生产能力有限,且成本相对较高,最终仍需消耗既有库存维持运转,而随着中国进一步限制上游供应,势必导致库存逐步枯竭。
简报指出,美国地质调查局2024年发布的权威研究为上述担忧提供了有力佐证。该研究在中国更新出口管制措施之前发布,研究显示,中国一旦全面禁运镓产品,美国GDP将遭受80亿美元重创。损失最为惨重的当属半导体产业,充分暴露了美国战略供应链面对中国管制措施的脆弱性。
(三)镓提取技术出口管制新规进一步削弱非中国生产商的价格竞争力简报强调,中国在镓供应链上的主导地位不仅限于原材料本身,还体现在一个更为隐蔽但同样关键的环节:从铝土矿加工中提取镓的专业树脂技术。如前文所述,中国之所以能在镓生产领域占据优势,并非因为垄断了矿产资源(镓储量本就相当丰富)而是凭借其技术实力,能以大规模、低成本的方式提取镓。
中国国有企业通过大力投资镓提取工艺,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工艺需要从铝土矿加工产生的拜耳液中提取镓。整个过程能耗巨大,化学工艺复杂,环境影响大。其中成本最为高昂的环节,便是从矿渣中分离出具有商业价值的镓。中国企业在这方面取得了技术突破,开发出降本增效的新工艺。
以蓝晓科技为代表的化学企业,成功开发出专为镓回收量身定制的螯合树脂。这种树脂在吸附能力和使用寿命方面技高一筹,使生产商能够在每个生产周期中事半功倍地提取更多镓,同时有效减少材料损耗。
凭借中国镓产业的规模优势,中国企业得以大规模生产这些树脂,形成海外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成本优势。因此,中国工厂能够以更低的成本生产镓,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主导地位,进入良性循环。而这种高性能树脂,正是中国在生产成本上远低于西方同行的杀手锏。-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