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9-09 | News by: 大何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社保缴纳基数这东西,从纸面上看,它的设计初衷听起来挺公平的。
它说,咱们按社会平均工资来定一个100%的缴费标准。
但考虑到贫富差距(也就是“马太效应”),有钱人会把平均数拉得很高,大部分人的收入其实达不到平均线,所以又很“贴心”地设了一个60%的最低档。
这么一看,是不是觉得逻辑上还挺照顾大多数人的?
但魔鬼,恰恰藏在“社会平均工资”这六个字里。
你以为是“全社会”的平均工资吗?
错了。
这个统计,它只算那些在城镇里面的正式单位(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的人的工资,而把那两三亿的灵活就业大军——比如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自由职业者——完美地排除在外了。
不仅如此,统计口径还只算税前,把你自己交的五险一金也算成你的工资,甚至公司发的米面粮油这种福利也要折算进去。
总之一句话:想方设法让这个数字看起来越高越好。
这就导致了一个比较荒诞的场面,我称之为“武当梯云纵”(左脚踩右脚上天)。
你想想,对于那些收入刚好在最低缴费线附近挣扎的人来说,会发生什么?
他们的名义工资可能没怎么涨,甚至还在降,但因为那个被“掐尖”拔高了的“社会平均工资”一直在涨,所以他们要交的社保费也跟着水涨船高。
结果就是,明明账面上的工资在涨,拿到手的钱却可能原地踏步甚至变少。
钱去哪儿了?
变成不断上涨的社保费了。
特别是那些自己承担全部社保的灵活就业者,这种被承压的感觉只会越来越真实,网上的抱怨声自然也就越来越多。
那为什么要不断地拔高基数呢?
因为社保本质上是一个“现收现付”的资金池,用现在年轻人交的钱,去养现在的老年人。
等我们老了,再由下一代人来养我们。
它不是什么储蓄账户,不是你交多少、等额返还,而是一个“代际转移支付”的系统。
不过现实呢?
前年的统计年报,中国60岁以上的老人快3个亿了,而同年新出生的婴儿,只有900万出头。
而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预测数据:
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
也就是说,老人在急剧增加,新生儿在断崖式下跌,未来谁来填社保的池子?
你可能会说,靠经济增长不行吗?
但现实是,2023年,全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要靠中央财政“输血”才能发出工资。
事实也是这些年来,财政补贴的力度是越来越大了,年补贴规模从2020年开始就已经超过了2万亿。
随着老龄化加剧,领钱的越来越多,交钱的(未来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这个池子的缺口自然就越来越大。
要填这个窟窿,除了国家财政输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大家多交钱。
可问题是,能交钱的年轻人总量已经连着十几年在减少了,怎么办?
最简单粗暴的路径依赖就来了:
既然人头数不够,那就想办法让每个人交得更多——提高缴费基数、研究延长缴费年限,就成了摆在桌面上的最优解。
然而,这套玩法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正在亲手锯断自己坐着的那根树枝。
那个被“掐尖”出来的社保基数,从根子上就在排斥和抛弃那些真正需要保障的低收入群体和灵活就业者。
经济环境越不好,被“筛”掉的人就越多,这个基数就越虚高,反过来又会让更多的人觉得“交不起、不划算”,干脆不交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