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9 | 來源: 網易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中國“九叁閱兵”當天,美國智庫史汀生中心(Stimson Center)官網發布研究報告《重新思考威脅:為何中國極不可能“入侵台灣(专题)”》(Rethinking the Threat: Why China is Unlikely to Invade Taiwan),質疑近年來“中國即將攻台”的普遍假設。報告認為,“北京雖有發動全面戰爭的意願,但實際可行性因多重障礙而極低”。
該報告由前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格雷澤(Dan Grazier)、戰略學者西本斯(James Siebens)及中國經濟專家羅林斯(MacKenna Rawlins)共同撰寫。報告從肆個層面剖析中國(大陸)的“攻台困境”:
壹是核戰風險:美中均擁有核武,台海沖突可能升級為核武戰爭,這是北京無法輕忽的底線。
贰是政治代價:中國人口老化、壹胎化政策導致適齡兵員銳減,青年“反戰情緒”顯著,高傷亡可能使社會動蕩。
叁是經濟自損:台灣海峽為全球重要貨運航道,封鎖與制裁將重創中國貿易命脈,對中國傷害更甚於敵方遭受的損失。
肆是地形挑戰:台灣本島濕地、水田、山脈與密集城市交錯,兩棲登陸難如登天。報告引用美軍俗語“Tanks don’t go where the cattails grow”強調坦克難行。
報告認為,這些障礙使“攻台”極不可能,軍事難題或可克服,但代價極高。
不過,報告也自我質疑此敘事是否過度依賴“理性行為者模型”(rational actor model),忽略戰略誤判、“內部權力”斗爭或“有限戰爭”升級的可能,並呼吁美國政策圈進行更現實的風險評估。
對於史汀生中心這壹報告的分析,前美國國防部官員Tony Hu半信半疑。他指出,西方戰略圈經常犯下“鏡像思考”(Mirror Imaging)的錯誤,用西方式邏輯推斷中國的戰略決策。
關於第壹個困境,Tony Hu認為不太可能,“核交換將重創中華民族,使中國部分地區變得無法居住”,但美國是否能為此付出代價呢?
關於兵員不足的問題,他也認為影響被誇大,“若中國父母真憂心失去唯壹孩子,他們從壹開始就不會允許孩子參軍。”
不過對於台海戰爭將對中國經濟造成的重大損害,Tony Hu非常認同。他表示,大陸沿海經濟區既是經濟引擎,也是戰時最易受創的區域。
至於第肆點所謂“地形挑戰”,Tony Hu 把重點沒有放在台灣本島的復雜地形,而是認為台灣海峽是“完美的殺戮地帶”(kill zone),解放軍“無處可藏”,“攻台成功機率不會超過5%”,他以俄烏戰爭為例宣稱,單純的導彈洗地並不能決定戰爭勝負,因為最終仍須跨越障礙才能占領。他建議台軍只要“保有足夠的機動導彈,就能有效懾止敵人”。
不過,TonyHu也認為解放軍存有勝算的關鍵點在於,“依靠滲透台灣的第伍縱隊”,“於戰前與戰時進行破壞與制造混亂”。-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