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0 | 来源: 海边的西塞罗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所以这些在君王面前急切献策、谄媚、求用的“国士”们,他们所谓“大局观”、所谓“胸怀天下”的口号包裹下,隐藏的其实是一颗极度自私自利、只要我自己出人头地、牟取暴利,其他人怎样我都不管的丑陋内心,这就难怪为什么如今在网上有这种“大局观”、动辄叫嚣“打xx我捐一个亿”的人往往同时也是那些在现实中都是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不公正缄默不语、一副关我啥事的态度了。
看似矛盾的态度背后,其价值观本来是统一的。
千古“大局观”,实为名利心。
“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孔子在提到管仲时,虽然对他的诸多做法并不赞成,但最终还是说了这样一句好话——也就是从实际功效的角度讲,孔子依然认同管仲通过利出一孔,通过那个时代能达到的国家准战争动员,抵抗了外族的入侵,改变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战争劣势状态,保证了孔子最看中的周礼、束发、(男子)右衽等文明的传承。
但是,想来颇为讽刺的是,中国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清朝,它的特点恰恰是辫发和左衽的,也就是孔子视为噩梦的“以夷变夏”最后还是降临到了这片土地上。而在欧洲普遍爆发工商业和技术革命、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文明早已成了明日黄花的时代,东亚经济实力第一的大明仍无从抵抗北方民族的侵攻,究其原因,则无非是因为明代把管仲所定下的“利出一孔,塞民之羡”的思路发挥到了极致。等到清朝再创新高的时候,就遭遇了力量差距更悬殊的近代西方列强入侵。
管仲的大局观与他的治民术,真宛如一口毒瘾,刚开始的时候的确能刺激国家迅速虚胖、雄起。但吸食了两千多年后,越到后来、诱发的越是羸弱和畸变,除了扼杀创造力、导致晚期中华帝国陷入无休无止的治乱循环,再没有任何益处。
于是知——所谓大局观,无非是一种可怕的害人害己也终究害了国的短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