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1 | 来源: 国际观察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总结来看,查理·柯克遇刺之后,保守派与自由派将会各自对他进行消费,构建对自己有利的叙事。双方可能都会打出“反政治暴力”的旗号,但归因完全相反。各地安保门槛或许会上调,但实际效果不用过度期待。
对于选举政治而言,虽然离美国比较重要的全国性选举为时尚远,但该事件已迅速议题化。自由派会强调控枪、反仇恨政治,保守派则会紧盯枪手身份——若凶手有自由派倾向,他们会立即将对方塑造成“传统价值的暴力威胁”。这种操作只会加深撕裂。
这就是政治极化撕裂的可怕之处,一旦极化形成,在选举政治框架下,它会自洽,自我激励,不断循环加剧,对整个社会和国家构成巨大风险。
治理层面,我们预计看到的仍是“稳定的低效”。除非出现极其罕见的真正共识,否则体系性改革——比如枪支筛查、校园安保的联邦资助、网络平台责任界定等等——无法出现。更可能发生的,还是各级政府、高校进行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小修小补。这种事在美国反复上演,这次估计也不例外。
总的来说,这是一起高度敏感、尚在调查中的事件,但毫无疑问被普遍认为带有政治属性——用犹他州州长的话说,就是“政治暗杀”。它清晰反映出当前美国面临的三个结构性难题:
第一,政治派别之间极化叙事相互激荡、不断强化,形成螺旋;
第二,社交媒体带来碎片化信息传播,助长情绪扩散和仇恨言论行动化,线下风险持续升高;
第三,联邦及州层面的治理能力持续低效,难以应对现实挑战。
短期内我们或许会看到有关安全与自由、枪支与言论、校园与政治的激烈辩论,但大概率,这些辩论仍会流于互相指责、挖掘政治价值、服务选举目标,而非真正去消除风险、弥合分歧、治愈撕裂。
这是当代美国政治的悲剧,也向世界彻底展示:那一套曾被某些理论寄予厚望、被认为能自我校正和弥合分裂的制度设计,并未发挥理想中的作用,也不该再被过度光环化。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起事件是一个征兆,甚至可能产生显着的后燃效应,给美国的社会稳定带来深远而直接的冲击。-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