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1 | 来源: 千寻千寻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婚姻 | 字体: 小 中 大
晚饭后跟远在湖南的母亲打电话,跟往常一样也就是聊些家常,不知怎么聊着聊着又聊到了已经去世五年的父亲,原本语气平静的母亲突然悲从中来,“我这辈子就是毁在跟你爸爸的婚姻上,我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
我连忙说“都过去了,都过去了”,试图安抚情绪激动的母亲。
但是说完我就后悔,我不是母亲,我又怎么能够理解母亲在与父亲长达50年的婚姻中所遭受的痛苦呢?
我轻飘飘一句“都过去了”,在母亲那里恐怕到死都过不去。
但我同情母亲,心疼母亲的心是真切的,我是父母五十年婚姻的见证者,他们相互折磨相互憎恨势同水火,母亲在这场婚姻里遍体鳞伤,即使父亲已经去世五年,谈及父亲,母亲仍然难以控制情绪。
我很不想写父亲,因为我对父亲的感情极其复杂,父女关系也一度闹得很僵,父亲在家庭里暴君一样的存在令我的童年和青少年充满阴影,我与父亲从未和解,到最后我只是跟自己和解了。
但是不写父亲,“家事系列”肯定是不完整的,我绕不过去,所以必须鼓足勇气面对,那么今天,我就认真写写我的父亲,还有我可怜的母亲。
————————————
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的儿子,生长在湘北山区,我奶奶生养了12个子女,最后活下来的只有父亲和大伯。
与憨厚老实的大伯不同,父亲从小就是个翻天覆地的主,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脑子特别灵,胆子也大,所以在六十年代大多数同村年轻人被动接过父辈锄头的情况下,父亲毅然选择了参军。
因为他想去大山外的世界看看,在当时唯一的途径就是参军。
但是爷爷奶奶为了避免父亲出去了不回来,就在父亲当兵两年后做主给他相了门亲事,老人认为只要父亲成了家,他就跑不远,早晚得回来。
父亲回家探亲才知道了这门亲事,尽管十分不情愿,但是拗不过家长还是接受了相亲,与他相亲的姑娘就是我的母亲,当时正在县城上高中。
别惊讶,那个年代在农村普遍早婚,十七八岁结婚再正常不过。
我母亲当时正是豆蔻年华,也是非常不情愿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两个人见了一次面,亲事就定了下来。
然后父亲就回部队继续服役了。
这一去就是三年。
这期间母亲的学业因为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中断,据说她临时当过一段时间的乡村教师,觉得不喜欢于是回到学校继续学业。
但父亲这时候退伍回来了,母亲想读完高中完成学业再结婚,父亲这边不答应。
在六十年代的山区农村,很少有农家子弟尤其是女孩子能读到高中,大多是读完小学最多读到初中就辍学嫁人。
母亲能够读到高中是非常稀罕的。
可即便如此,母亲还是未能完成学业,不仅是因为要结婚,也因为高考刚好在那一年终止了,母亲的大学梦破碎。
父亲这边(主要是爷爷奶奶)强烈要求先完婚,担心等婚事拖久了恐有变数。
外公眼见考大学无门也就同意了,女大不中留,反正是要嫁人的不如早点嫁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