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9-12 | News by: 三立新闻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63岁的维多利亚女王,摄于1882年。(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从朝贡礼到平等国:两个世界的正面冲撞
如果说政治体制的误解是内在的盲点,那么外交体制则是外在的障碍。
鸦片战争的冲突,并非始于战火,而是源于两种截然不同世界观的正面冲撞。《搜狐网》历史专栏指出,清廷奉行数百年的朝贡礼制,将所有外国都视为藩属,所有外交往来皆以“觐见”、“奉书”等仪式进行。然而,英国人则坚持国与国的平等外交原则。早在1793年的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双方就因“是否叩头”的礼仪问题而僵持不下,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已知最早的女王照片,约1845年与长女维多利亚公主合影。(图/翻摄自维基百科)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当英军舰队兵临天津口外时,英方提出的第一项和平条件,便是“常驻使节入京”与“平等交往”。对清廷而言,这无疑是对“天朝上国”尊严的公开挑战,即使在军事上连连败退,也难以接受。
1842年,英军攻陷镇江,威胁直逼京师,道光皇帝最终被迫妥协,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不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惨败,更是一场在认知、体制与外交上的全面溃败。清朝的战败,不仅割地赔款,更彻底宣告了其天朝中心论思维的终结,为此后百年的屈辱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