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2 | 来源: ZAKER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国家对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期待很明确,就是希望我们肩负着改革的使命,改革的对象,就是那些在传统大学中长期难以解决,但对国家未来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教育强国建设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位不愿具名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管理者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他指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目前最根本的难题就是人才培养的个性化需求与资源有限性间的矛盾。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大学越来越“大”。越是综合排名高、名气大的学校,国家给的招生任务就越重,一届学生动辄几千人。很多“双一流”大学,生师比超过20:1。然而,每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潜能与特质,对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在前述大学管理者看来,教育的作用就是让每个孩子的优势都能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未来想从事怎样的工作……只有把这些问题想清楚,每个学生才能按自己的兴趣去选择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尊重人才的个性化成长规律,传统大学不是不清楚这点,只是受限于种种因素做不到。”在他看来,新型研究型大学最核心的定位就是“小而精”,这是很多改革得以落地的关键。
从个性化培养的目标出发,新型研究型大学在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时,基本遵循两个底层逻辑:一是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包括专业、课程、导师与科研实践;二是资源要跟上。
上图:由西湖大学机器智能实验室研发的电子导盲犬“小西”,为参加2023年杭州第四届亚残运会的残障人士提供服务。图/新华
下图:7月8日,在南海北部,“深蓝智能i3航次”首席科学家、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林间(中)在“向阳红10”号科考船上指导科考安全工作。图/新华
大学生要做的所有选择中,最重要的毫无疑问是专业的选择。西湖大学副校长、理学院执行院长邓力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多数传统大学实行按专业录取,学生进入大学后,已在一定程度上被限制于所选专业的轨道,并通向某个确定的职业目标。新型研究型大学提供更大的选择权,希望学生们进入大学后先不要急于选专业,通过选课或科研等渠道接触不同专业后,再结合自身兴趣做出选择。
“西湖大学允许学生多次选择。”邓力强调,“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只有当学生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专业,才可能具有长期的自驱力,而一个具有自驱力的人,才最有希望成为真正的创新者。”
2018年成立的西湖大学,由着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担任校长,202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首届学生小范对《中国新闻周刊》说,当初选择西湖大学,正是因为学校提供了较长的试错时间。他从小就想成为科学家,高中时对物理和数学都很喜欢,进入大学后,他才进一步明确了数学和物理看待问题的视角有何不同,发现自己更热爱物理。
西湖大学的首届本科生共60人,据小范估算,约有三分之二的学生在大一就清楚要选择哪个专业,剩下的同学则是经过了一年半的“游荡”后,才做出选择。
目前,多数新型研究型大学规定学生从大二起开始确定专业,也有部分学校将时间提前到大一下学期。为了让选择足够理性,这些大学设计了各种制度以确保学生对不同专业的认知不会浮于表面。
一种办法是科研实践。深理工采取的模式是“4+1”,学生每周只上4天课,到了周五,要求学生进入不同学科的实验室轮转。另一种是设计多元化的通识课程体系。以深理工为例,从今年起,每个学院都将开设一门通识性导论课,大一学生可以“6选3”。
湾大副校长、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讲席教授李晓明对《中国新闻周刊》介绍,湾大将计算机科学导论列为全校必修,且学习时间长达一年,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包括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网络思维与系统思维,导论的课程模块与四种思维分别对应。”-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