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3 | 来源: 经济观察报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他说,因为忙于工作,当代年轻人很难独立完成上述“一日三餐、养育子女”的基本家庭任务。老漂族不仅让年轻人从家务活中得到解放,还变相为年轻家庭提供了经济支持,让年轻夫妻能再次成为“双职工”。可以说,老漂族是现代家庭秩序持续运转的保障者。
2016年,广东一项针对1.2万个全国二孩家庭的调查发现,86.5%的家庭“没人照管”列为生育二孩的最大困难。
因为被子女需要,千万老漂选择前赴后继,从熟悉的老家奔赴陌生的城市。在这个过程中,大量老漂族的首要感受就是在子女家受拘束、不自在,甚至要谨小慎微。
其一,因为是家庭的外来者,老漂族通常需要主动去适应新的家庭生活。比如商英每晚一般都会在收拾完碗筷后外出跳广场舞。但每次儿媳妇下班回家后,会先洗漱、敷面膜,然后才开始吃饭,导致商英只能在一旁干等以至于错过广场舞时间。
调研中,老漂族也反映了多种多样的家庭矛盾。比如老人抱怨子女饮食不健康、不规律,经常出门吃火锅、烧烤;在养宠物上花费巨大;子女要求顿顿都有肉且不能贪图便宜买打折菜,当天吃剩下的饭菜基本就直接倒掉。
在陕西合阳农村调研时,一位老人用“坐牢”一词向陈辉形容自己的老漂生活。比如抽烟要去楼下抽、看电视需要调低音量避免影响孩子学习和休息;每天早上醒来时,为了不吵醒儿子儿媳,只能憋在卧室等待子女醒来再出卧室门。
陈辉说,不少老人都很苦恼于和子女作息时间不匹配带来麻烦。比如子女晚上不睡,早上不起,老人做好早餐后,不敢叫醒子女,只能在卧室门口和厨房门口来回走,欲敲又止,等着怕凉,左右为难。
其二,农村老人还需要适应城市生活方式。包括如何搭乘地铁、使用地图导航,甚至如何取快递。调研中,多位老漂族也提及城市拥挤的住房条件,没有熟人和“牌搭子”生活环境,很难让人适应。
当然,在融入小家庭过程中,大量老漂族也感受到了天伦之乐。
陈辉说,在流动社会中,青年在异地上学、就业、安家的现象十分普遍,可能多年来都与原生家庭处于分离状态。许多老人因为长期的“空巢老人”生活,十分憧憬与儿孙过朝夕相处的生活。成为老漂族刚好可以满足老人的这一愿望。
调研中,许多老漂族也提及,自己很享受当前的团聚状态,拥有了日常被子女关心的机会。一些年轻人也感慨,因为父母的到来,能吃上熟悉的家乡饭菜。与父母拉家常、聊小时候的事,也让忙碌疲惫的自己有了诸多心理慰藉。
冲突
作为老漂族,段晴每一次带孩子下楼溜达半天回家后,都会纠结是否给孩子换一身衣服。因为这是儿媳妇的要求,但她本人并不认同。
如果儿媳妇在家,段晴就会按照儿媳妇的要求,给孩子换一身衣服并把脏衣服丢进洗衣机里洗。但如果儿媳妇不在家,她就不会严格执行此“家规”,甚至多次趁儿媳妇不注意,把刚丢进洗衣机里的衣服再拿出来给小孩换上。
段晴抱怨:“儿媳妇洗衣服特别勤。有时孙子衣服只穿了一会儿,也要重新换一件。这样频繁洗,费水、费洗衣液,有的衣服没穿坏却被洗坏了。”
从内蒙古老家奔赴成都帮儿子儿媳带孩子后,像这样的琐碎的育儿理念冲突,段晴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
陈辉说:“老漂族和下一代人的冲突是多样的,但主要集中在育儿方面。两代人对于育儿通常有不同的目标和定位。其中,老人的育儿理念是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哭不闹,而年轻人追求精细化育儿。但因为年轻人没时间,于是将育儿的高要求转嫁给老漂族‘执行’,冲突就此产生。”
调研中,老人也讲述了许多育儿观念冲突的案例。例如,在孩子哭泣时,一位老漂族经常用“再哭,等会儿警察就来抓你了”或“再哭,奶奶就不要你了”来制止孩子的哭泣,儿媳妇对此十分反感。此外,儿媳妇还要求给奶瓶消毒、勤洗屁股、涂护理霜等,老人则认为没太大必要,同时这些烦琐的流程多数时间需要自己去执行。
一位年轻夫妻吐槽,尽管自己数次强调不能给小孩看手机,否则会影响孩子的视力,但婆婆总是嘴上答应,现实中则不做任何改变。
陈辉说:“中年夫妻的金钱、人力和时间并不能承载精细化抚育的要求。这种抚育理想,变相地增加了老漂族在抚育劳动上的投入。”-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