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3 | 来源: 缪斯夫人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电影 | 字体: 小 中 大
▲电影《好东西》海报
撰文:
沈洋,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
焦霖,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责编:钱岳
本文改编自论文Polarized views over feminism: gendered reception of Barbie among Chinese audiences on social media, 2025年3月发表于Feminist Media Studies, 作者焦霖、金玥和沈洋。
真人电影《芭比》,由格蕾塔·葛韦格执导,玛格特·罗比和瑞恩·高斯林主演,在北美上映后因其女性主义的主题而受到瞩目,位居2023年全球票房榜首。在我国,该片于2023年7月21日正式上映,在上映第六天票房突破1亿元人民币(约合1400万美元),热度迅速攀升。由于这股出乎意料的热潮,《芭比》在中国的上映时间被延长了一个月,最终累计票房达2.5亿元人民币(约合3520万美元)。
《芭比》是近年来我国院线电影中备受瞩目的直接批判父权制的女性主义电影。在《芭比》上映的第二年,我国院线上映了本土的女性主义电影《热辣滚烫》,《出走的决心》和《好东西》。有意思的是,这三部电影在豆瓣和虎扑上的评分差异非常明显,这反映了男女观众对于女性主义电影的态度上的分化,以及不同平台的分化。以《芭比》为例,在虎扑平台上《芭比》有1万4千多个用户评分,平均4.6分,在豆瓣上,有76万多次评分,平均8分(见下表)。
芭比
热辣滚烫
出走的决心
好东西
2023
2024
2024
2024
豆瓣评分
8.0
7.5
8.8
8.9
虎扑评分
4.6
3.7
5.9
4.7
《芭比》(Barbie)不仅在全球引发话题,在中国社交媒体上也掀起了一场围绕“芭比是否是女性主义电影”、“男性角色是否被矮化”等性别议题的大讨论,这样的讨论呼应了女性主义受众研究。
女性主义受众研究关注受众如何解释性别化的媒介文本(Liesbet Van Zoonen, 1994),主要聚焦于女性的能动性以及她们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Janice Radway(1984)发现,女性读者常常能移情式地与言情小说中的角色产生共鸣,这使她们在父权社会中获得情感满足、独立意识,并主张权力。通过撰写同人小说,女性粉丝创造了乌托邦式的虚拟性别角色,以探索其自身情感与性欲,而这些往往是传统社会的禁忌(Sharon Cumberland, 2003)。尽管女性主义受众研究倾向于强调女性消费流行文化的积极影响,但受众对媒介内容的解读并不总是进步性的。Jonathan Gray(2005, p.841)指出,学界长期忽视“反粉”(anti-fans)这一群体——即那些讨厌或厌恶某一媒介文本、人物或类型的受众。Mel Stanfill(2020)提醒我们,需关注反粉的倒退立场,例如种族主义、反女性主义及厌女意识形态,尤其在男性受众中尤为显着。男性观众通过消费传统的“阳刚型”文本来强化其性别认同,同时通过嘲讽欣赏“女性化”文本的男性来划清群体边界(Melissa Click, Brandon Miller, Elizabeth Behm-Morawitz & Jennifer Stevens Aubrey, 2016)。例如,讨厌《绝命毒师》中Skyler White这一角色,实质上是在强化传统男性气质并维系顺从的女性气质(Holly Holladay & Melissa Click, 2019)。与此同时,男性反粉和社交媒体用户对女性的暴力行为也愈发激烈,波及线上线下。网络骚扰和暴力在统计上对女性的影响远大于男性(Danielle Citron, 2014),而施暴者主要为男性(Emma Jane, 2014)。-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