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3 | 來源: 衣者朝新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去年,新京報曝光了油罐車運輸亂象調查:有些油罐車卸完煤制油直接裝運食用大豆油。觸目驚心,可是,官方最後的調查結果是新京報的報道屬實,但調查沒有發現其他類似的現象。
很遺憾,新京報沒有繼續拿出新的證據來證明還有類似情況。如果全國真的只有壹兩輛油罐車如此,那這個新聞也就沒有我們預期的那麼大的現實意義了。可是,這個報道後來據說獲了不少獎,足見真實情況可能很復雜。
到底是記者只暗訪發現了報道中曝光的情況呢,還是其實還掌握了類似情況迫於壓力沒有進壹步公布呢?沒有問過當事記者,但對此類暗訪的具體操作,個人有壹個親歷的案例可以分享,供大家參考。
時政記者褚朝新
2023年5月17日,陪壹個朋友去壹家醫院掛脊柱外科的專家號。可是,接診的醫生並不是該專家王醫生,而是另外壹個年輕醫生,戴著口罩,別人稱呼他為王教授,他也不否認。如果不是有心,壹般人不會發現坐在自己面前的醫生並不是自己想見的那個王教授。
當場發現這個問題後,取了證,拍照攝像並現場詢問坐診的醫生:你是誰?他被迫承認,自己是專家的學生。
然後,我在現場核實搞清楚了冒充專家坐診的醫生的具體身份和姓名以及與專家的具體關系。
那麼,專家去哪裡了呢?隨後醫院的多個部門回復我,有的說專家去急診了,有的說專家太累提前下班回家了。說法各異,總之是不統壹。
這個時候,證據確鑿,題為《湖南壹醫院忽悠病人:賣專家號,讓年輕醫生代診》的文章已經成形。但是,我並沒有著急,決定等壹等再看。
兩個考慮:第壹,專家可能真的有急事,比如急診有危急病人需要他去救治,臨時請人代為坐診。或者專家年紀太大,確實累了需要回家休息,如果是這樣,那輕易曝光可能會誤傷壹個好醫生。第贰,如果不掌握更多證據,醫院完全可以謊稱這只是壹個偶發案例。
所以,我沒有在當時就急著曝光此事,而是等了壹個月之後,再次專門去該醫院暗訪。
2023年6月14,專門再次去該醫院點名掛了該專家的號用於暗訪。結果,該專家居然再次不在崗,仍然是第壹次代他坐診的年輕醫生在以專家的名義接診。
再次拍照、攝像取證,這壹次,我還采訪了幾個其他病人,他們均沒有發現接診的並不是自己想找的專家。
2023年6月15日,作文曝光了此事,但是當日的文章裡完全沒有提6月份的暗訪,故意只寫了5月份的遭遇。
15日上午,廣西壹家媒體的記者看到文章後采訪我時問到:褚老師,你寫的事情發生在5月17日,為什麼現在才寫出來?
這是壹個好問題,記者雖然年輕,但很敏感。是啊,發生於5月17日的事情,為什麼6月15日才公布呢?
發稿前,我還研判了第壹篇文章發布後兩種可能:第壹,直接承認管理不善,長期存在此類問題,將徹底整改。如果是這樣,那我發布第壹篇文章後就可以停下來了,經濟下行,各行各業都不容易,坦然承認錯誤能改就行。第贰個可能是,醫院可能會承認5月17日確實是有其他醫生代專家坐診,但大概覺得我只有壹個暗訪經歷,不掌握其他證據,因此極可能只承認這件事是偶發案例,並非常態。如果這樣,我可以進壹步曝光此事,造成更大的輿論影響,觸動監管部門大范圍清查此類問題,達到以點帶面的監督效果。-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