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4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八拾年代初,西方學界仍然受到羅馬會社(Club of Rome)提出的《成長的局限》(The Limits to Growth) 和英國經濟學家舒馬赫(E. F. Schumacher)的文集《小即是美:以人為本的經濟學研究》的流風余韻的影響,在經濟政策上倡導的是小型、適當的技術,而非“越大越好”的建設項目。 這和社會主義國家動輒追求巨無霸型建設的作風是大相徑庭的。 對於落後地區經濟發展,聯合國經濟開發部門當時倡議的是“適宜技術”或“中間技術”。 發展策略必須從現實出發,考慮到人民生活的需求是第壹要義。
可是回到歷史上看,落後國家追求發展的路徑與特征卻非如此。 出生於烏克蘭奧德薩的經濟學家格申克隆(Alexander Gershenkron)1962年出版的《經濟落後的歷史透視》反而更能幫助問題。 格申克隆曾歸納出落後國家追求工業化的六個壹般性命題,也就是:
(1)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它的工業化愈有可能以壹個突然的大沖刺方式開始,以相當高的制成品生產的成長比率進展;
(2)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它的工業化愈強調大工廠、大企業;
(3)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愈強調生產物質而非消費物資;
(4)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對人口消費水平所施加的壓力愈大;
(5)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特別的機構因素所發揮的作用愈大,其目的是要增加對新生工業的資本供應,此外並向它們提供較不分散和更周詳的企業指導; 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這些因素的強制性和全面性也愈顯著;
(6)壹個國家的經濟愈落後,其農業愈不容易發揮任何積極作用,向正在成長的工業提供壹個不斷擴張的工業市場的有利條件,這個工業市場是以日漸提高的農業勞動的生產力為基礎的。
“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 叁面紅旗。 (維基百科)
以俄為師,以農養工
就格申克隆揭櫫的這六個命題看來,中共伍拾年代初的經濟發展策略,走的是壹條更為極端的路徑。 當年中共“以俄為師”,發展策略完全是蘇聯模式的翻版。 正如毛澤東所言,向蘇聯“壹面倒” 是國策,所以蘇聯模式是發展的基本方針,“超英趕美”是原動力。 在這個前提下,民生需求是次要的,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是第壹要義。 在中共決策人眼裡,均衡發展的觀念根本是不存在的。 當時,蘇聯答應援助中共壹百伍拾六個基建項目,但資金短缺是個大問題。 在大多數人口從事農業的國家,50%以上的國民收入來自農業部門,農業自然成為資本積累計的主要來源。 這是以農養工政策的依據。
在 1953年9月中旬的政府國務會議上,梁漱溟以政協委員的身份為民請命,認為新政策的施行造成嚴重的“剪刀差”,“以農養工”的結果,“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這句話脫口而出,使得毛澤東勃然大怒,氣急敗壞的對梁漱溟展開潑婦罵街式的人身攻擊,說什麽“蔣介石是用槍杆子殺人,梁漱溟是用筆杆子殺人”。 梁漱溟就是這樣壹個殺人犯,反動透頂。 壹大堆髒話。 後來在《毛選》第伍卷中關於《批判梁漱溟的反動思想》的記載,已經是壹個去除了髒話的版本。
為何梁漱溟的批評令毛氣急敗壞? 因為在當時的情況,按照蘇聯模式“以農養工”,優先發展重工業是基本國策,梁的批評等於是對基本國策的挑戰。 但毛的謾罵是不成體統的。 誣指梁是“用筆杆子殺人”,尤其不妥當。 實際上,梁漱溟不只是個儒學學者,在抗戰之前他已身體力行推行“村治”,搞鄉村建設,對農村農業問題的了解,絕不在毛之下。 而且,梁漱溟是毛的長輩。 當年毛和楊開慧住在北京丈人楊昌濟教授家時,每壹回梁漱溟教授來訪,都是毛去開大門。 毛能在北大中文系圖書館謀到壹個搬書雜役的差事,也是靠他丈人托文學院院長李大釗幫的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