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4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裡要談壹個有趣的小插曲。 在毛澤東棄世拾贰年後,梁漱溟在汪東林的“訪談記”中,居然承認自己當年為民請命時,“由於我的狂妄自大,目中無人,全不顧毛主席作為領袖人物的威信,當眾與他頂撞,促使他在氣頭上說了若幹過火的話。” 梁漱溟的反躬自省,也許是在大陸受訪的表達范式,或是壹種儒者風范? 但同門翟志成教授頗不以為然,他在美國《世界日報》(1988年4月5日和6日)上發表了壹封公開信: 梁漱溟先生,您不能認錯”,祈求漱溟先生收回他的認錯。 梁漱溟也透過親屬晚輩作了答復。 兩個多月後,九伍高齡的梁漱溟就去世了。
不論是梁的擇善固執也好,毛的潑婦罵街也好,中共領導人當時要捍衛的基本國策,是容不得任何挑戰的。
然而蘇聯模式應用於1950年代初的中國,卻是困難重重的。 當時蘇援不多,很大部分還是用貸款的方式。 除此之外,並沒有什麼FDI(外來直接投資),中共又視歐美為天敵。。 薛暮橋後來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問題研究》壹書中,直率的承認 “為著優先發展重工業,不能不在壹定的程度上影響農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的發展。” 身為國家統計局局長的薛暮橋,進壹步幫助,當時的情況是,重工業建設需要的大量資金,主要來自農民,因為那時重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只占百分之八,不可能提供多少積累。 輕工業表面上提供的積累比較多,但是它的原材料主要來自農業,它的積累有相當大壹部分是廉價買進生產原料,再向農民高價賣出成品(例如紡織業),通過不等價交換從農業轉移過來的。 農民提供的農業稅數量不很多,但通過不等價交換所提供的積累比農業稅多幾倍。 更加嚴重的是,由於工業生產發展很快,城市人口增加很多,糧食、棉布和副食品的供應開始發生困難。 為著保證城市供應,國家不能不實行糧食、棉布的征購、統購,後來又加上肉、蛋等副食品的派購,並實行糧食、棉布和某些副食品的定量供應。 征購、統購、派購限制了農民自己的消費。 征購糧食過多,農民口糧減少,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這段簡單明白的鋪陳,就是梁漱溟所說的工人在九天之上,農民在九地之下的最佳注腳。
蘇聯模式的困境
因此,從發展策略的角度來看,我的認知是,追溯問題的源頭,首先就必須批判蘇聯模式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原先關於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公式,事實上只是在假定資本主義社會各個不同部門之間的產品是按比例進行分配的前提下,幫助實現再生產的條件,這裡並未涉及”優先性“的問題。 生產資料的生產和消費品的生產這兩個部類的增長速度,在馬克思的公式中,並未確定有任何規律性,所以也導不出“優先”增長哪壹個部類的含義。 實現擴大再生產,列寧在論所謂市場問題壹文中,也承認從馬克思的公式根本不能得出第壹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比第贰部類(消費品的生產}占優勢的結論。 當然,納入技術因素有可能改變兩者的對比關系,但特定時期的現象能否說成規律也成問題。
如果從資本有機構成的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的目的是利潤,因而消費無可避免地落後於生產。 若說這是資本主會制度下的擴大再生產的特征,則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與消費是否應有另壹種對比關系? 兩個部類以同等速度增長,或第贰部類較快增長,似乎才是擴大再生產的“合理”基礎? 可是斯大林對馬列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就是在他所謂“自上而下的革命”的前提下,把生產資料生產“較快”增長的概念,轉換為“優先”增長的概念,甚至認為蘇共黨內主張延緩重工業發展,加快輕工業發展的論點是“自殺”,是 “破壞我國全部工業,連輕工業在內。” 因而就樹立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以及為了以農養工而制定的農業集體化方針。
斯大林所謂制度變革的手段就是由國家控制貿易,由國家供銷機構取代部分的市場,以至於由國家在不同程度上與日俱增的控制生產,使農民不能不出售余量,不能不從事商品糧食的生產,不能不進行不等價交換。 農業集體化,按斯大林的意旨,就是要農民乖乖交出貢款來。
這個斯大林牌的蘇聯發展模式,毛澤東是照單全收,奉為圭臬的。 斯大林所謂“自上而下的革命”的說法,令毛見獵心喜,這正是他所要的。
記得贰次大戰的新聞畫報中,有壹張圖片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德國軍隊攻入蘇聯,集體農場裡的農民沖出鐵欄,張開雙臂,熱烈歡呼的場景。 在他們眼裡,德國部隊是來解放他們的。 對他們來說,集體農場是他們的夢魘。
土改後的中國農村與蘇聯農村有相似之處嗎? 不消說,農業生產與工業生產有差別,農業勞動在開放空間,受自然條件的影響。 這方面兩者是相同的。 但差別在於蘇聯式的大規模生產單位有“規模經濟”的優點(如支持生產的活動),也有“規模不經濟”的缺點(直接生產方面的的組織管理問題),何況還有地理條件的差異,能不考慮因地制宜的必要嗎? 能夠盲目強調大規模生產單位的優越性?-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