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加州 | 字體: 小 中 大
灣大致力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全球視野、終身學習能力以及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希望這些學生未來成為能快速適應變化、在科技創新中發揮顯著作用的高素質研究型人才。
《中國新聞周刊》:灣大自身的定位是怎樣的?近年來,多所新型研究型大學先後成立,灣大有何獨特優勢?
田剛:灣大的首要優勢就是地處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建設是新時代國家改革開放下的重大發展戰略,這裡經濟發展迅速,產業和人才集聚,人口結構充滿活力。灣大提出“大學+”的發展口號,其中“+”的對象就包括位於大灣區的大科學裝置和頭部科技企業,我們希望與它們開展深度合作。
比如,灣大所在的位置,隔壁就是松山湖材料實驗室、中國散裂中子源等國家級實驗室和科學裝置。這兩者都和材料學科有關,所以我們優先籌建了物質科學學院,聚焦材料領域。灣大工學院的主要發展方向為機器人,也得益於大灣區在先進制造業方面的雄厚基礎。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重點布局6G通信技術,則與灣大毗鄰華為等企業密切相關。未來,我們的學科布局會繼續緊緊圍繞松山湖及大灣區的國家科技園區,也將為大灣區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
同時,灣大非常重視發展基礎科學。我認為,基礎科學對於人才培養具有長期效應,要建設高水平的理工大學,必須夯實理科知識基礎,特別是提升學生的數學、物理學科素養,而非局限於培養“工科思維”。在灣大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中,“基礎扎實”是第壹條。基礎扎實與源頭創新相關聯,是第壹性原理思維的支撐,灣大致力於培養具有源頭創新和第壹性原理思維潛力的人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好地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避免盲目跟風。
因此,灣大的定位,就是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面向中國,輻射世界,以理工為主、精理強工,能引領未來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新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雖然源於服務國家新時期科技創新發展的需要,但我們不應僅限於解決產業的具體技術問題,還應注重承擔更具基礎性、輻射范圍更廣的源頭創新研究,最終助力科技實現底層邏輯上的升級與迭代。
《中國新聞周刊》:以“小而精”為共性特點的新型研究型大學,普遍對學生開放專業的自由選擇權,並在通識課程體系、專業培養方案等方面進行變革與創新。灣大在這些方面采取了哪些做法?
田剛:灣大第壹年開展通識教育,所有基礎課對全部學生開放。從大贰開始進行分流,學生將在充分了解自己的興趣與潛力後,自主選擇專業方向,這是院系和學生的雙向選擇。
灣大還會安排基於學分的多專業學習路徑,在學籍管理方面也會進行相應調整。我們花了氣力研究每個專業的學分怎麼設置,目前的方案是每個專業培養方案不超過 150 學分。同時,學校還要求在 150 學分內,要留有壹定比例的任選課學分,希望讓學生有更多時間進行課後學習與獨立思考,讓學生自主選擇與探索學習內容。這些設計都以“尊重選擇”為原則,並進行了壹定的平衡。
對於特別有天賦和興趣的學生,我們還會采取小規模實驗班的模式,進行個性化培養。目前,灣大已設置了數學和人工智能實驗班。未來可能進壹步增加其他方向的實驗班。
我在北京大學給本科生上課時,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課程已達到了研究生課程的深度,但部分大壹學生依然會覺得“太淺”。對於拔尖人才,我們需要根據個人的學習能力,因材施教。實驗班采取彈性的選拔方式,通過學業導師與學生的充分溝通、對學生的考察,吸納那些真正對所選專業感興趣、基礎好的學生。如果學生加入了實驗班,發現“跟不上”或興趣有了變化,可以隨時退出。
在科研方面,我們也采取靈活的培養方式。灣大的實驗室向所有感興趣的學生開放,但對於本科生參與科研,不作強制要求。我認為,學生在本科階段的核心任務還是夯實基礎。在學生還不清楚自己的優勢與興趣的時候,過早參與科研雖然能積累壹定經驗,也可能制約其獨立科研能力的培育,不利於學生未來的長期發展。
總的來說,灣大在人才培養上強調靈活創新、個性化培養。現在有些觀點認為教育改革要“反內卷”,但客觀來說,完全摒棄“卷”是不現實的。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學生了解其真正的興趣和優勢所在,著眼於學生的長遠發展;讓學生正向地參與競爭,而不是盲目地擠入那些所謂“時髦”但自己並不擅長的賽道,陷入無意義的“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