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5 | 來源: 中國新聞周刊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加州 | 字體: 小 中 大
大灣區大學建築群壹角 圖/視覺中國
“要有長期主義的耐心”
《中國新聞周刊》:無論人才培養還是學科布局,關鍵都在於人。作為壹所剛成立的大學,並且坐標在東莞,灣大在引進人才時面臨怎樣的挑戰?如何克服?
田剛:人才引進上,我們始終堅持高學術標准。比如,灣大先進工程學院院長王煜是享譽國際的機器人領域專家;大灣區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灣大講席教授夏志宏則是國際知名的數學家,解決了百年數學難題龐勒維猜想,全職加盟灣大後,已成為我們在人工智能方向的領軍人物。此外,學校還有壹批非常優秀的青年學者,目前,教師團隊整體上比較年輕。
對於已取得較高學術成就的知名學者來說,加入灣大不是來領導壹個現成的、大而全的院系,而是可以自行選定方向,組建團隊,建設壹個全新的學科或研究方向,是“從0到1”進行壹次有意義的“創業”。對此,學校給他們提供了資源上的充分支持。同時,大灣區的區位優勢,也為國際學術交流與技術合作落地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的目標是,重點布局的幾個學科方向,灣大至少要達到世界壹流水平。以數學為例,我選擇的就是與北大等傳統綜合性大學不同的差異化競爭路徑。我們主要聚焦於應用數學、人工智能、信息科技等前沿方向,並不追求在各個方向上全面鋪開,這是學科建設上的“小而精”。
《中國新聞周刊》:灣大的教師團隊相對年輕。現在,最困擾青年學者的就是“非升即走”,國際頂尖大學常用的“預聘—長聘制”在中國的實踐中已經變形。灣大如何構建自己的人才評價體系,讓青年教師跳出“卷論文”“卷項目”的焦慮與困境?
田剛:我在擔任北大副校長時就分管過人事工作,經驗告訴我,人才隊伍建設的關鍵在於兩點——壹方面,要找對人;另壹方面,要有長期主義的耐心,為人才成長提供充分的制度和資源支持。
和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壹樣,灣大在聘用機制上也采取國際通用的“預聘—長聘制”,新引進教師通過6年的考核期後,可以晉升為長聘崗位。但我們的創新之處在於分序列管理,教研序列側重教學和科研,產業序列則關注教師解決實際產業問題的能力。對產業序列教授的評價,不看重文章,而是關注項目、產品、專利與科技成果轉化,關注教師為企業究竟解決了哪些真問題。
對於教研序列的教師,灣大在制定考核標准時,也不設置論文、課題項目等需要量化的硬指標,唯壹的標准就是小同行評議,尤其是國際同行評議。我們會重點考察其科研成果是否得到了國際同行的充分認可,學術獨立性對青年學者而言也至關重要。
《中國新聞周刊》:下壹階段,你的工作重心是什麼?作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試驗田”,新型研究型大學的未來面臨哪些挑戰?
田剛:在學校已完成初步建設、具備壹定師資規模的情況下,當前最主要的挑戰集中在兩方面——人才培養和持續性的高水平人才引進。當然,想要管理好壹所大學,還涉及各種復雜的平衡問題。比如,我們希望給老師充分的自由度去探索前沿領域的研究,但學校管理也需要規章制度,其中的平衡如何把握?行政團隊規模大了之後,是否會出現官僚化、行政化的問題?等等。
對於新型研究型大學來說,優勢在於從零開始,制度具有更強的靈活性,但其難點也正在於此:如何在壹開始就把制度設計得更具系統性?如何讓多背景人員構成的隊伍形成合力、在理念上達成共識?對灣大而言,這將是發展早期要克服的關鍵挑戰。
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壹員,新型研究型大學必然要遵守壹些既定的制度。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取得平衡,將成為新型研究型大學人才培養體制創新和教育教學改革繞不開的問題。
此外,目前我們的教師隊伍總體偏年輕化,給學校注入活力的同時,部分教師可能在獨立招收研究生和承擔教學任務方面缺乏經驗。為了進壹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未來,我們還需考慮如何引導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之間尋找平衡,讓兩者相互促進。
新型研究型大學承擔著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探路的使命。我認為,這些新型學校對傳統大學也會產生積極的促進與刺激。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崛起,不意味著對傳統大學的某種否定,贰者應優勢互補,共同進行適應時代變化的變革。-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