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6 | 来源: 看中国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毛泽东 | 字体: 小 中 大

毛泽东和贺子珍。(图片来源:网络图片)
袁文才还曾给毛泽东及贺子珍牵了条“红线”。袁文才和贺子珍的哥哥是好友。
贺子珍,井冈山下永新县人,出身望族,家道中落后投身革命,加入了共产党。蒋介石“清共”时,她的家人四散逃走,哥哥被抓进监狱。
幸亏袁文才带人突袭监狱,救出了她哥哥。贺子珍和哥哥跟着袁文才上了井冈山,成了袁夫人的闺蜜,还从王佐那儿得了一把毛瑟枪。
1928年初,毛泽东来了,一眼相中了年仅18岁的贺子珍。这姑娘年轻貌美,性格泼辣,毛心动不已。可他不会当地方言,咋办?袁文才又帮了大忙,派贺子珍给毛当翻译。
两人日久生情,很快就“结婚”了。可这时候,毛离开妻子杨开慧和三个年幼的儿子才不到四个月。他只给杨开慧写过一封信,说自己脚疾犯了,之后再无音讯。
袁文才和王佐对毛有恩:收留了他的部队,交出了山头,还帮他娶了新媳妇。按理说,毛该感恩戴德。可世事无常,恩情有时候抵不过权谋。
暗流涌动:土客之争
井冈山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汹涌。
袁文才和王佐的队伍,大多是外地人,称为“客籍”。而当地的中共官员,多是“土籍”,也就是本地人。
两拨人明争暗斗,矛盾不断。当地有句俗话:“土籍的党,客籍的枪。”党政大权在土籍人手里,枪杆子却掌握在客籍人手中。
袁王领导的红四军三十二团,基本全是客籍人,土籍官员眼红得不行。他们想方设法从袁文才那儿借枪、调枪,袁文才压根不理。土籍人急了,从外县买枪,还向红五军求援,凑了一支63条枪的队伍,全是土籍人。这支队伍,摆明了是冲着袁王来的。
中共“六大”的杀机
1929年初,中共六大的文件传到井冈山,里面写道,土匪武装“在武装起义前可以利用,武装起义后宜解除其武装,并严厉镇压他们”,“他们的首领应当做反革命的首领,……均应完全歼除。”
这文件成了土籍官员的尚方宝剑。边界特委书记带头,联合县委负责人,提出要按六大精神,干掉袁王两人。
毛泽东一开始不同意。他找来朱德、陈毅、彭德怀等人商量,认为袁王对革命有功,不该一刀切。可特委书记态度强硬,中央巡视员也要求严格执行决议。最终,毛妥协了。
致命导火索:罗克绍事件
最终导致袁王两人死亡的导火索是一个叫罗克绍的人。他是附近三个县国民党联防团的团总。1930年初,袁文才费尽心思,抓住了罗克绍,还把他的小型兵工厂搬到井冈山,想造枪造弹,壮大队伍。
他对罗以礼相待,打算“感化”对方,为己所用。手下提醒他,得跟边界特委报备,免得惹麻烦。袁文才却满不在乎:“事实会证明一切,我还能跟反动派同流合污?”
可这话刚说完,谣言就传开了:袁文才勾结罗克绍,要反水!这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井冈山。土籍官员抓住机会,决定除掉袁文才和王佐。
这些土籍官员知道,明着干,他们打不过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袁王两人,那他们就设下圈套,把两个人骗过来,趁他们毫无准备的时候一窝端。
圈套的细节:永新的血夜
1930年2月下旬的一天,袁文才和王佐接到通知,要他们带着七百多人部队火速赶往永新县城,一方面参加边界特委会议,另一方面部队要升编为红六军第三纵队。-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