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8 | 来源: 香港01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初步基准修正美国非农就业数据,截至 2025年3月的12个月内,新增就业机会比最初报告的少91.1万个。(trading economics)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指出,美国进口在第一季度因关税预期而激增37.9%后,第二季度急剧回落30.3%,净贸易为GDP贡献了5个百分点的增长。也就是说,扣掉进口数据波动的影响,美国二季度GDP应该是负增长才对。
鲍威尔坦言,联储局正面临“两难且罕见”的局面:劳动力市场走弱,通胀却仍处高位。这就是美国面临的滞胀局面。通常就业走弱,需要降息。而通胀走高,需要加息。现在着重于就业走弱,选择了降息,那后面如果通胀失控,又可能不得不加息。这就是个BUG,很考验联储局决策,甚至不排除“仰卧起坐模式”。上世纪70年代,美国也经历过这样的滞胀局面,当时的联储局也是频繁搞仰卧起坐。
过去大半年,鲍威尔(Jerome Powell)一直备受美国总统川普(Donald Trump)口诛笔伐,施压减息。(Reuters)
鲍威尔强调,监于劳动力市场出现明显降温的迹象,央行在其双重使命中,正从此前长期侧重抑制通胀,逐步转向更加关注“充分就业”目标。而联储局之所以暂时先忽略通胀,是因为基本判断是,关税对通胀的影响可能只是短期的。这不得不想起鲍威尔在2021年提出的通胀暂时论,结果2022年就通胀失控了,迫使联储局激进加息,现在鲍威尔又搞出一个“关税影响短期论”。是不是再次出现误判,且行且看。
这轮降息,预期了很久,谈论了很久,终于是靴子落地,但如何给这个词降息定性?虽然就业数据走低,但这次降息仍是“预防式降息”,而非“衰退式降息”。
什么意思呢?“衰退式降息”是经济面临衰退风险时,采取的“补救性”宽松措施。如第一次2001-2003年降息,应对网络泡沫破裂;第二次2007年-2008年,应对次贷危机;第三次是在2019-2020年,应对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的冲击。而“预防式降息”,说白了并非缘于经济的需要,而是为了正在进行的角力。
美国2025年8月年通膨率加速至2.9%,为1月以来最高。(Trading economics)
事实上,美国的经济数据,并没有到非降不可的地步。因为美国通胀率目前还在2.9%的高位(没有回到2%以下),并没有到非降息不可的地步。但川普却动用各种手段,逼着联储局降息。
根据1990年代以来四轮预防式降息(1995、1998、2019、2024)的总体幅度来看,整体维持在75-100BP,本轮预防式降息预计整体幅度也会相对有限。但明年5月后,7个联储局理事当中,大概会有4个人来自川普的提名。到时可能会降得更多、更快。-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