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9 | 来源: 新周刊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三是光环效应与归因谬误。人们会倾向于将一个人在一个领域的成功,泛化到其他所有领域。一个营销“大师”在某个品牌营销上取得了成功,会让人觉得他在人生哲学、国学、兵法等领域也会是“大师”。同时,人们也容易将事物的成功简单归因于某个单一、可见的因素(如一个神奇的广告符号),而忽略了产品、运营、供应链等更基础但更复杂的企业运维因素。
如果好建筑挂上土招牌:贝聿铭 - 华盛顿东厢艺术馆 美国 华盛顿。(图/社交媒体截图)
四是捷径思维与省力原则。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指出:人类大脑天生爱走捷径,喜欢接受简单、形象、易理解的信息,而非复杂、抽象、需要深度思考的理论。而“超级符号”就是一个典型的心理捷径,它绕过复杂的品牌建设理论,提供了一把看似一用就灵的“万能钥匙”。
现代性焦虑则是更深层的原因。在社会的快速行进与变化中,有些“老登”企业家“卡在中间”,他们曾经凭借胆识和机遇取得成功,但在面对全新的商业环境时,突然发现过去的经验不灵了,新知识又跟不上,从而转向寻求“大师”的点拨,在转型期寻求新的精神权威作为安全感的替代品。
今天,“土嗨风”营销之所以盛行,是因为我们患上了审美匮乏症。我们之所以迷恋“大师”,是因为社交媒体时代,批判性思维异常稀缺与匮乏,人们亟须补足独立思考、质疑和证伪的能力。
否则,就会如网友吐槽的那样,“今天不是营销大师太多了,而是傻子不够用了”。-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