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9 | 来源: 欧亚新观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俄罗斯 | 字体: 小 中 大
9月16日,“卡内基和平基金会”网站发表了亚历山德拉·普罗科彭科题为《停滞陷阱。俄罗斯经济能回到平时轨道吗?》的文章。该文分析称,俄罗斯因俄乌冲突陷入经济军事化与“停滞陷阱”,形成军工繁荣而民用凋敝的“双速经济”;即便冲突结束,其经济也因结构性失衡、劳动力错配及西方制裁难以转型,强行削减军费将引发崩溃,持续维持则加剧内部矛盾,最终无法避免严重的经济危机。现将该文编译如下,仅供参考,文章观点不代表欧亚新观察工作室立场。
俄乌冲突的持续时间已经接近伟大的卫国战争,因此似乎无休无止。但迟早会结束,出现了下列问题:俄经济重返平时轨道,从军用向民用领域重新分配需求。至少在发出关于积累萧条风险和威胁的最后警告前,政府经济集团和中央银行想这样做。
同时普京继续秉持“特别军事行动”政策直至最后胜利和经济军事化,在制裁、高通胀、生活水平下降和结构失衡面前并未收手。即使不久的将来俄乌冲突结束,国防领域转型也不是优先事项。相反,克里姆林宫的计划是军队重新装备和补充库存,这至少将在未来三年内维持对军工复合体产品的需求。
这一选择可以理解。即使普京想回到平时经济,但近三年强调军事领域和动员模式已经导致,俄罗斯深陷近增长速度和内部失衡的“停滞陷阱”。任何试图快速削减开支的举动(如果发生的话)都将导致崩溃。然而,无限期地供养军事机器也是不可能的。这意味着,俄罗斯迟早将不得不再次经历艰难历程,通过全方位的同步调整回归民用经济。
双速经济
过去三年,俄罗斯形成了双速经济:与军事冲突相关的部门因优先获得有限资源(原材料、资金、技术)而增长繁荣;而私营部门、中小企业和消费品行业则因制裁、税收增加和资本获取受限而面临人为的机遇压缩。
类似机制产生了经济吸尘器效应:资源从不太优先的领域向重要战略领域重新分配,让国家可以向关键方向集中资金,但产生了结构性失调。这显而易见,例如,根据包括武器弹药金属产品生产的统计:冲突爆发后这一类商品的生产呈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而非军用产品的产量却下降。
克里姆林宫主导的过度军事化和保护主义,成为经济需求的主要驱动器。消费需求受到通货膨胀的限制;私营投资需求受到预算开支的排挤。经济已经固化为下列模式:“军事红利”对于某类贸易和公民而言,发挥着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油气超级收入同样的功能。
区别在于,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原料超级收入从外部进入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通过预算重新分配,同时创造消费和投资需求。现在国家将所有明显减少的原料收入用于军事,而开支用于生产在乌克兰战场上被摧毁的坦克、无人机和炮弹,以及向军人支付生前及身故赔偿。
对外贸易仍保持顺差,但以高额折扣出售油气,在西方实施禁运的条件下供应地理仅限于亚洲和全球南方,新的买家获得了强大的谈判杠杆。进口受到制裁,加重了贸易延迟,降低了生产的技术密集性。资本账户关闭:实施出口收汇强制结算管制与资本外流规范性限制。形式上平衡保持稳定,但是通过严格的行政支持,而非经济的灵活性来实现。
投资集中于军工综合体和进口替代项目,经常是低技术的。由于税收压力和不确定性对面向出口领域的私人投资减少。排挤效应导致,存在融入全球链潜力的领域(汽车工业,飞机制造业,制药和IT行业)丢失阵地,实际上衰退。
回归之路的代价
俄罗斯国防开支吞噬了近8%的GDP——要想摆脱军事依赖而不引发经济崩溃,必须同时严格满足五个条件:
第一:外部威胁必须真正消失,而不仅仅是被宣布战胜——需有能让普京本人满意的安全保障。
第二:大规模遣散合同兵,并对其进行强制再培训,使其融入地方民用经济。
第三:至少部分解除制裁,以获得关键技术和组件。
第四:国防采购革命——引入严格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包括军事效应的实际成本和转产潜力,取代无意义的“预算执行”。
第五:依靠“民间军工”——能够通过模块化和规模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中小企业生态系统。
不满足上述条件试图削减军事开支,会因再次休克或报告造假而崩溃。普京经常被称为“幸运的”政治家,但仅靠运气就解决这一系列因素有点难。
预算结构表明必须削减支出。油气收入因价格折扣、众多中间商的物流租金、卢布汇率波动以及出口限制和新价格上限的风险而下降。2025年上半年国库收入因能源销售收入的减少而下降了16.9%,至4.74万亿卢布。
石油基准价格每下跌10美元/桶,就会损失约0.8%的GDP收入。非油气收入在增长,但由于经济放缓,增速不及油气收入下降的速度。财政部不会通过提高直接税来弥补收入损失(其在2024年已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税率)。剩下的只有严格的支出优先排序和“收入动员”——提高间接税、收费、消费税等。
外部威胁的减少在理论上允许逐步将国防开支降至对经济安全的水平。但这必须逐步进行,例如从当前近8%的GDP降至目标5%,每年降幅0.5-1%。延长时间是必要的,因为一次性减少数千亿卢布的需求将对军工企业造成冲击。然而,削减军费的方案似乎不太可能——俄乌冲突热阶段结束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大规模的重新装备计划。
劳动力限制
任何需求再分配都必须辅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刺激措施。据官方估计,在一年半的冲突期间(2023年初至2024年中),另有60-70万人进入军工企业工作。军工复合体的总就业人数现约为380万人。
这个数字是非线性的,国防就业集中在个别地区甚至单一产业城市。因此,国家国防订单品名的任何变化都会自动成为个别地区的就业问题。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可以通过从其他地区调入工人来弥补。但俄罗斯劳动力流动性传统上很低,而且总体上劳动力紧张。
失业率处于创纪录的低水平——2.2%,即无人可用。理论上讲,当局有劳动力储备——约40万合同兵,战后需要工作岗位。但同时释放这一数量的人员—— 失业率会增长0.5个百分点。在劳动力约7500万,失业率2.2%(约165万)时,增加40万人,将提高到约2.7%(205万)。对劳动力市场而言这是同时休克,此时无法解决高水平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局很可能会逐步裁军。
克里姆林宫还有其他重要理由推迟退伍军人重返民用劳动力市场,其中许多人已习惯暴力。合同兵通常拥有特定技能组合,在民用经济中需求很少。民用企业只有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或依靠国家补贴(而补贴因预算收入减少正在缩减)才能为这些英雄的战斗技能买单,即支付高工资并进行再培训。此外,即使冲突结束,部分威胁仍将存在。变化了的边界将需要更多人员来守卫。
外部框架
制裁将继续抑制俄罗斯经济增长,降低民用和军用产品的竞争力。出口管制和中介合规收紧改变了电子、光学、电池、组件(军民两用)的供应经济。克服短缺是可能的,但代价是交易成本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供应波动性增加,次品和不合格品比例上升。作为回应,生产商简化设计,转向生产技术要求较低、使用廉价易得部件的商品。这降低了俄罗斯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和出口潜力——额外的制裁成本被计入产品价格。而旁边还有中国,提供更便宜的类似产品且没有类似俄罗斯的制裁。
军事技术转产和军工出口突破的希望可能落空。当前按“按件产出-预算执行”原则构建的国防采购体系,已将行业变成一台将国家资金转化为战斗价值存疑的“成品金属制品”的巨大机器。国防垄断巨头的主导地位确实简化了国家控制,但也将成本推至天价并扼杀了创新。
战争的悖论在于:无人机和关键部件的生产得以部署,正是得益于“民间军工”——数百家运作更快、成本更低的中小企业。但这一成功实验在和平时期注定消亡。保留小型国防企业的集群生态系统意味着彻底重组整个行业管理——而在预算缩水的条件下,管理革命不会发生。回归熟悉的模式更简单:大工厂、大合同、大回扣。
之前与之后
2022年之前俄罗斯经济实现了出口资源领域与相对稳定民用领域的结合。例如,在全球汽车康采恩的参与下俄罗斯汽车工业每年生产170余万辆汽车;IT和制药业融入国际供应链。
军事开支维持在GDP3-4%的水平,为基础设施投资留出了空间。生产基地尽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和部件的进口,但保持了正常升级的基础。与疫情相关的危机过后,企业恢复了生产,建立了全球计划。
2022年之后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变。预算成为综合需求的主要来源。军费开支增至GDP的6-8%,占预算约40%,形成“军事红利”效应。这导致通货膨胀:军事需求遇到了生产能力和进口匮乏的限制。
为了抵御价格上涨,中央银行保持利率两位数已经一年多。为了补偿国库收入的流失,除了直接提高个人和商业收入税,积极使用准税收——出口关税,一次性收费,提高对资源公司的利率。
这一形态下无痛回到民用模式是不可能的——任何好运不可能违背固有的经济规律。裁军和结束冲突要求对需求进行大规模重构,从国防领域释放资源,重新分配由于损失和移民(专题)导致的劳动力减少,寻找新的外汇来源。在基于军事订货建立所有经济结构的条件下,这一转变不可避免地会导致GDP下降,即产生新的危机。这将是近二十五年来普京面临的第五次危机。-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