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9 | 来源: 欧亚新观察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俄罗斯 | 字体: 小 中 大
第一:外部威胁必须真正消失,而不仅仅是被宣布战胜——需有能让普京本人满意的安全保障。
第二:大规模遣散合同兵,并对其进行强制再培训,使其融入地方民用经济。
第三:至少部分解除制裁,以获得关键技术和组件。
第四:国防采购革命——引入严格的关键绩效指标(KPI),包括军事效应的实际成本和转产潜力,取代无意义的“预算执行”。
第五:依靠“民间军工”——能够通过模块化和规模化大幅降低生产成本的中小企业生态系统。
不满足上述条件试图削减军事开支,会因再次休克或报告造假而崩溃。普京经常被称为“幸运的”政治家,但仅靠运气就解决这一系列因素有点难。
预算结构表明必须削减支出。油气收入因价格折扣、众多中间商的物流租金、卢布汇率波动以及出口限制和新价格上限的风险而下降。2025年上半年国库收入因能源销售收入的减少而下降了16.9%,至4.74万亿卢布。
石油基准价格每下跌10美元/桶,就会损失约0.8%的GDP收入。非油气收入在增长,但由于经济放缓,增速不及油气收入下降的速度。财政部不会通过提高直接税来弥补收入损失(其在2024年已提高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利润税税率)。剩下的只有严格的支出优先排序和“收入动员”——提高间接税、收费、消费税等。
外部威胁的减少在理论上允许逐步将国防开支降至对经济安全的水平。但这必须逐步进行,例如从当前近8%的GDP降至目标5%,每年降幅0.5-1%。延长时间是必要的,因为一次性减少数千亿卢布的需求将对军工企业造成冲击。然而,削减军费的方案似乎不太可能——俄乌冲突热阶段结束后,随之而来的将是大规模的重新装备计划。
劳动力限制
任何需求再分配都必须辅以积极的劳动力市场刺激措施。据官方估计,在一年半的冲突期间(2023年初至2024年中),另有60-70万人进入军工企业工作。军工复合体的总就业人数现约为380万人。
这个数字是非线性的,国防就业集中在个别地区甚至单一产业城市。因此,国家国防订单品名的任何变化都会自动成为个别地区的就业问题。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短缺可以通过从其他地区调入工人来弥补。但俄罗斯劳动力流动性传统上很低,而且总体上劳动力紧张。
失业率处于创纪录的低水平——2.2%,即无人可用。理论上讲,当局有劳动力储备——约40万合同兵,战后需要工作岗位。但同时释放这一数量的人员—— 失业率会增长0.5个百分点。在劳动力约7500万,失业率2.2%(约165万)时,增加40万人,将提高到约2.7%(205万)。对劳动力市场而言这是同时休克,此时无法解决高水平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当局很可能会逐步裁军。
克里姆林宫还有其他重要理由推迟退伍军人重返民用劳动力市场,其中许多人已习惯暴力。合同兵通常拥有特定技能组合,在民用经济中需求很少。民用企业只有以牺牲利润率为代价或依靠国家补贴(而补贴因预算收入减少正在缩减)才能为这些英雄的战斗技能买单,即支付高工资并进行再培训。此外,即使冲突结束,部分威胁仍将存在。变化了的边界将需要更多人员来守卫。
外部框架
制裁将继续抑制俄罗斯经济增长,降低民用和军用产品的竞争力。出口管制和中介合规收紧改变了电子、光学、电池、组件(军民两用)的供应经济。克服短缺是可能的,但代价是交易成本上升。
随之而来的是供应波动性增加,次品和不合格品比例上升。作为回应,生产商简化设计,转向生产技术要求较低、使用廉价易得部件的商品。这降低了俄罗斯产品的技术复杂性和出口潜力——额外的制裁成本被计入产品价格。而旁边还有中国,提供更便宜的类似产品且没有类似俄罗斯的制裁。
军事技术转产和军工出口突破的希望可能落空。当前按“按件产出-预算执行”原则构建的国防采购体系,已将行业变成一台将国家资金转化为战斗价值存疑的“成品金属制品”的巨大机器。国防垄断巨头的主导地位确实简化了国家控制,但也将成本推至天价并扼杀了创新。
战争的悖论在于:无人机和关键部件的生产得以部署,正是得益于“民间军工”——数百家运作更快、成本更低的中小企业。但这一成功实验在和平时期注定消亡。保留小型国防企业的集群生态系统意味着彻底重组整个行业管理——而在预算缩水的条件下,管理革命不会发生。回归熟悉的模式更简单:大工厂、大合同、大回扣。-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