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19 | 来源: HK01|应濯 | 有0人参与评论 | 字体: 小 中 大
自古以来,无论东西方,官员群体的道德和能力往往直接影响一个社会的治理绩效。好的官员群体,是好政府的必要组成部分,而好政府又是良政善治的必要条件。
正如传统中国的经典作品《贞观政要》所言:「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过:「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革命的成功、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进步,尽管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都离不开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干部的积极推动作用。
多年以来,关于怎么看待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官员群体,至少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政治具有浓厚的贤能政治面向,层层考核与磨练的严格选拔体系让中国产生一大批能力突出的官员,从而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打下基础。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政治至今仍被官僚主义困扰,官员选拔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容易被裙带关系影响,经常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公允地说,上述说的两种面向都是客观存在的,都能找到对应的证据。中国作为一个广土众民的超大型国家,国情本就错综复杂,有不同的面向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一批改革家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翻天覆地变化,无论怎么说,都离不开一批批鋭意进取的改革家、有为官员的积极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国官场长期存在的官僚主义、腐败、劣币驱逐良币问题又是客观事实。关于这点,2021年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第三份历史决议曾专门指出过去一段时间的官场弊病:「有些党员、干部政治信仰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风气不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盛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较为普遍存在。」所以今天中国才需要反腐,才需要提升法治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
怎么保持和扩大中国所具有的贤能政治面向,怎么大幅减少官僚主义、腐败、劣币驱逐良币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若想谋求长治久安、良政善治之道,当务之急是总结和反思中国现有的官员选拔体系,及早进行查缺补漏。
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中国官员选拔体系颇为神秘,通常的分析只知道基本的规律,却对具体的选拔过程知之甚少。最近,笔者有读到长期从事政策研究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赵树凯发表在中国官媒《人民论坛》的一篇文章《县乡政府治理的危机与变革》,里面有探讨21世纪以来十多年的中国官员选拔机制的变化,即在党政核心领导层主导官员选拔的程序之外新增民主推荐的投票程序。
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揭示出中国官场存在腐败问题。(资料图片)
据赵树凯的描述,有条件参加投票推荐的是两个层级的官员,即本级官员和上一级官员,比如,如果提拔副县级官员,本县正科级官员和县级官员都会参加民主推荐,但「如果不是特殊讯息渠道或者特别岗位上需要,公众和投票人永远不知道推荐投票的结果」,「正是因为这种神秘性,为提拔官员留出了活动和运作的空间」。
赵树凯写道:「一些基层官员谈到现在的官场竞争,认为他们承受双重压力,不仅要『打点』直接领导,还要『打点』那些有资格投推荐票的官员群体。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的民众往往是可以忽略的……这种内部选举与民众或者民意无直接关联,强化的是上级问责,而不是民众的问责。这种选拔过程中的负面现象严重损害了基层官员对于上级官员的信任,损害了官员对于政府体制的信任。」
根据赵树凯的说法,除了民主推荐之外,官员选拔还有民意测验,参加的人员主要是民主推荐范围以外的人员,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一般科员或者普通民众等,但和民主推荐一样,作用难以进行制度化描述。近些年以来,中国官员选拔相比于21世纪最初的十多年,又有新变化。但从大方向来看,很可能还是党政核心领导层、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三个因素在共同起作用,至于哪种因素所起作用最大,取决于具体的选拔过程。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表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新华社)
从积极层面来说,党政核心领导层熟悉一个地区的治理情况,参加民主推荐的官员都是彼此熟悉的同事,民意测验能在一定程度引入民意。但怎么保证民主推荐的过程不徇私舞弊,怎么让民意测验真正发挥作用,则是很大挑战。正因这样,所以在推行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过程中才会出现赵树凯在2013年说的困境:「民主推荐并未有效地制约书记们在用人上的专权和滥权。相反,在这些年间,一方面关于官员选拔的程序越来越多,看似越来越公正规范;另一方面,买官卖官的现象却在不断蔓延,未见官场风气有所清正。」
怎么解决官员选拔过程中的困境?一个最实际的办法是强化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公开性和约束力,让精英推选与大众民主相互制衡、相互促进。
具体来说,在积极探索党政核心领导层的恰当作用的同时,应该让民主推荐、民意测验的过程保持充分的透明,在充分的新闻舆论的监督下通过法定程序公开进行,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让民意代表在民主推荐过程中的投票具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力。这样可以让上下级同事之间的推荐与民意代表的推荐互相补充和制衡。除此之外,被选拔上去的官员日后的实际表现应该接受普通民众最广泛的民主评价,以此作为官员是否升迁或免职的主要依据。这样的改进既可以让党政核心领导层发挥恰当的作用,可以让熟知情况的上下级同事进行推荐,又能引入有约束力的民主和监督程序。
70多年前,社会活动家黄炎培与毛泽东的「窑洞对」让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为许多人所熟知。在传统中国漫长历史上,政权的兴衰、朝代的更替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恰如黄炎培所言「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当时的毛泽东将民主作为中国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路,他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7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领导层提出「自我革命」,希望建设高素质干部群体,以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新诉求。
从古至今,大型国家或复杂社会的治理都是精英的工作,但最终只有获得人民的认同,才能长治久安。精英推选与大众民主的恰当结合,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出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待于官员群体的积极作为,但同样离不开民主和人心。从长远考虑,中国的官员选拔应该逐渐摆脱神秘,积极寻求精英治理与人民民主的理性结合。
撰文:应濯-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