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2 | 来源: 俄国重生记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英国 | 字体: 小 中 大
曼大宿舍外的风景
2. 身份与归属感(Identity and Belonging)的困惑
其次,英国的社交环境极大地加剧了我在身份与归属感上的困惑。英国社会,尤其是英格兰,以其 “礼貌的疏离” (Polite Alienation)而著称。人们恪守社交礼仪,“Sorry”和“Thank you”挂在嘴边,但这层礼貌更像是一堵无形的墙,有效地阻止了关系的进一步深入。
记得我刚来英国的第一个月,还会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好几次和别人聊得很嗨,甚至口头上约好了以后一起逛街。但是在活动结束后,当我主动去加他们的Facebook好友,有一半人最后都没有接受我的好友请求,还有很多人找借口说自己忙,没时间去逛街喝下午茶。
也就是在那时,我意识到,大多数英国人对中国人并没有感到多新鲜好奇。
赫尔大学的白人饭
这种表面友好实则难以融入的体系,使得社会呈现出一种 “高度原子化” (High Atomization)的特征。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洽的原子,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对于留学生而言,这意味着数年的生活可能依然浮于表面。我们很难真正进入本地人的社交圈层,无法分享他们的文化记忆与家庭纽带。那种深层次的、基于共同文化基因的归属感,于我们而言是缺席的。当“英伦情”呼唤的是一种根植于土地的认同感时,我却始终感觉自己是一个被礼貌对待的“他者”,一个永恒的旁观者。这种身份上的隔阂,甚至偶尔遭遇的微歧视(Microaggression)——那种无意却伤人的基于种族或出身的偏见——都不断提醒着我:这里或许是一座有着不错风景的客栈,但很难成为精神上的家园。
3. 个人的磁场与气质的“水土不服”
最后,抛开宏大的叙事与社会的隔阂,最根本的原因或许在于一种个人气场与环境的不契合。英国的基调,如同其天气一般,常常是阴郁和克制的,那种似有似无的傲慢与疏离,将我拒之门外。即使我在宿舍里点满了“氛围感”小蜡烛,也还是孤独极了,我的心无所适从,感受不到一丝温暖。-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原文链接
原文链接: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