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3 | 來源: BBC中文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台北市長蔣萬安2023年8月出席雙城論壇的資料圖片
壹年壹度的台北上海城市論壇(雙城論壇)原訂於本周舉行,但台北市政府突然以“辦得早不如辦得好”為由宣布延至年底舉辦,並稱有“審查進度”問題。
有報導稱,卡關的問題在於雙方將簽署的兩份合作備忘錄,分別涉及河岸治理及職業技能培訓。
雙城論壇是目前兩岸最高層級的官方交流。此前,台灣陸委會曾提醒台北市政府,交流應避免涉及中央權責,如兩岸觀光等。該部門最新說法則指,“很意外北市府突然說延期”。
多名專家對BBC中文分析,現在美中大事大致底定,9月底本來是兩岸對話很好的時機點,這次舉辦前叁天突然宣布延期“很不尋常”,傳遞出賴清德政府的政治訊號,也是兩岸關系的“小冰點”。
卡關的合作備忘錄
2024年雙城論壇在台北舉行
今年的雙城論壇原來傳出預定9月25日至27日舉行,台北市長蔣萬安將率團到上海訪問叁天。
就在原訂出發日期前叁天,台北市政府於9月22日早上發布聲明指,雙城論壇“辦得早不如辦得好”,評估相關事務性與技術性審查及協調進度後,仍需更周延的准備,雙方決定不在9月辦理。
台北市副市長林奕華提到,今年主論壇將簽署兩項新的合作備忘錄(MOU),相關資料照規定於壹個月前送交中央部會審查,牽涉的中央部會非常多,進度未如想像中順利,慎重起見決定延期。
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表示,北市府提出的合作備忘錄牽涉到的部會很多,比如壹份水資源合作的合作備忘錄牽涉內政部國土管理署、經濟部水利署、環境部,陸委會都積極協助整合各部會的意見,但協商過程意見多且費時,“北市府提出來的時間也不是很長”。
他強調,上周伍已經與北市府初步達成共識,移民署本來也准備在本周壹發證,讓北市府代表全團赴上海,“所以我們也有點意外,也有點遺憾”。
據台灣《聯合報》報導,台北與上海計劃簽署的兩份合作備忘錄,分別涉及河岸治理及職業技能培訓,國安人士透露兩份都涉及中央部會和相關法令,污水處理涉及經濟部水利署,技職教育更牽涉到兩岸人力仲介問題。
報導引述知情人士說,以往每年審查合作備忘錄,會有壹個統籌單位整合多個部會,但今年審查有部會“似乎刻意已讀不回”,還有部會要求調整,市府就須與上海方再討論。另壹名知情人士稱,過去送出申請彼此都有默契,市府也會嚴守不能碰觸的底線,中央僅會私下詢問,今年卻是被要求正式文件要載明與誰會面,“顯示賴政府上任後審查加嚴”。
多名國民黨議員批評陸委會和中央部會刻意刁難,“賴政府嘴巴說不排斥兩岸交流,但實際上就是處處給台北市府穿小鞋”。
民進黨議員就質疑台北市政府“壓線送件中央”,形同壓縮中央合理審查時程,並重提蔣萬安在競選台北市長時曾稱“只要共機擾台壹天不停,我就不辦雙城論壇”。
雙城論壇起於2010年時任台北市長郝龍斌任內,與前上海市長、現任中國國家副主席韓正共同協商舉辦,每年由上海和台北兩地輪流舉辦,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改為視訊形式,拾多年來也從未中斷。
台灣政治評論員吳昆玉告訴BBC中文,今年的雙城論壇突然宣布延期“很不尋常”,雙方人員需要重新安排行程,非常麻煩,中間肯定有壹些雙方沒有談妥的事情。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告訴BBC中文,特朗普與習近平通話後,美中大事大致底定,現在本來是“相對好的時間點”進行兩岸對話。
他指出,如今論壇延期,接下來將是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0月10日中華民國國慶、10月25日台灣光復節,還有特朗普與習近平將在APEC會面,都是政治敏感時期,因此雙城論壇“錯過了9月很可惜”。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對BBC中文解讀,這次延期意味著賴清德政府抗中的策略、將中國大陸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的說法,不為對岸接受,進而影響地方政府城市層級的交流。“雖然陸委會表明會發證,但因為高層次的抗中策略已形成兩岸交流的阻力,雙城交流仍延期。”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分析,這次風波反映了賴清德政府的態度,是既不想主動支持兩岸交流,但也不願直接表達反對,因此采取“技術性拖延”,讓雙方主辦單位來不及作業。“對民眾而言,好像沒有幹預;可是在真正負責的承辦單位眼中,冷暖自知。”
他警告,延期是壹個政治訊號,北京本來就對賴清德沒有期待,也不會與台北在中央層面有交流,現在連市級的雙城論壇也無法順利舉辦,北京的鷹派可能會因此更堅定認為“跟台灣交流沒有意義”,這才是台灣需要擔心的。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則告訴BBC中文,賴清德政府對兩岸交流“壹直以來都是持開放的態度”,這次陸委會也全力協助台北市政府人員取得簽證,反而是中國方面不斷利用機會阻礙兩岸交流,再藉此炒作台灣執政者阻止兩岸交流。
他舉例稱,從2016年至今,中國單方面阻斷學生簽證、觀光簽證等,再把過錯推給台灣,“類似事件已多次發生,這次的雙城論壇也是壹樣”。
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執行長董立文也說,陸委會最新說法是赴上海人員的證件已批准核發,而北市府說的是合作備忘錄細節尚未談妥,並沒有批評或責怪陸委會的意思,此事看來是“單純延期”。
唯壹官方交流平台何去何從?
2020年時任台北市長柯文哲到上海參加雙城論壇
雙城論壇歷經不同階段,反映了台灣政治和兩岸關系的變化。
2014年底,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當時其親綠色彩曾讓中國大陸有戒心,後來柯文哲喊出“兩岸壹家親”,大陸才開了綠燈,於2015年首次赴上海參加論壇。
2016年民進黨蔡英文當選總統,政黨輪替後,兩岸協商中斷,雙城論壇成為兩岸唯壹的大城市制度性交流平台。同年的雙城論壇在台北舉行,上海派出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兼統戰部部長沙海林參加,遭質疑是對台統戰。
2022年,柯文哲最後壹年舉辦雙城論壇,也是爭議最多的壹屆,當年台北市議會要求“若共機、共艦持續擾台,不得動支此預算”,台北市政府秘密籌備線上會議,在會前叁天才公布。
蔣萬安上任市長後,參加過兩次雙城論壇,若今年仍能舉行,將是第叁次。
翁履中分析,雙城論壇在歷史上的定位,可以說是兩岸制度性交流的壹個關鍵參考,但是未來恐怕不由台灣決定。“北京如果覺得沒有必要再辦,它可以隨時停掉;反過來說,就算台灣想繼續推,北京若不願意,雙城論壇也走不下去。”
他表示,兩岸關系的結構性差距已經與過去不同,台灣應該務實,只要還有交流管道,就代表還有談的可能,“至少還能‘ 談’而不用‘打’,這是台灣必須把握的現實”。
陳方隅認為,兩岸交流的方向與內容,大多是取決於中國的態度,北京現在很明確是要和國民黨主政的地方政府來往,而且帶有明確條件,常常也有懲罰和發送利益的對象。“現在中國也開始看似提出更高的前提要件,把難題也丟給了中國國民黨,國民黨要自己決定是否要去應和中國。”
他說,這將考驗藍營的應對方式,藍營因顧及美國,壹直都是進退維谷,無法提出好的論述。“維持所謂等距交往,但事實上就是會得罪兩邊。”
董立文也對BBC中文表示,從過去拾多年的經驗來看,雙城論壇恐怕已走到需重新定位的時候。他舉例,肆名台灣壹貫道信徒去年在中國被捕至今未獲釋,其中叁位就是台北市民,台北市不應該在與上海交流中回避這類議題。
“如果只是把交流當作目的,而不去管交流的結果,這樣雙城論壇會越走越偏,變成中共對台統戰的壹個平台,交流就會變質。”
雙城論壇舉辦拾多年,台北與上海累計簽署了47項交流合作的備忘錄。去年上海副市長華源致詞時宣布,上海將恢復陸客團赴台旅游。
淡江大學兩岸關系研究中心主任張伍岳告訴BBC中文,以往其他城市交流都比較單向,例如像台灣購買農特產品或者推銷城市旅游,但雙城論壇強調對等和優勢互補,有重要的價值。
他說更關鍵的是,該論壇屬於“低政治位階”,就是在兩岸政治上哪怕沒有共識,還是會舉辦,且較著重民生議題和市民交流,簽署的合作備忘錄也是最多。
“雙城論壇是兩岸關系的機會之窗,如果兩岸關系氣氛不佳,它反而不舉辦了,那就變成了所謂的池魚之殃。”
劉嘉薇教授也說,雙城論壇遭遇“小冰點”,未來重啟就需要有新契機,唯有等待兩岸關系緩和。“但如果(台灣)中央政府的抗中策略不改,未來也可能都很難有這類交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