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4 | 來源: 生物學霸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保羅·赫爾曼·穆勒|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他對各種化學試劑進行實驗,並最終在 1939 年發現了對氯苯基叁氯乙烷神奇的殺蟲功效——這種化合物作用於昆蟲神經細胞的鈉離子通道,能快速殺死蟲子並且效果持久,更重要的是,它只殺蟲子,對絕大多數生物幾乎是無害的(注意,是“幾乎”無害)。
穆勒隨後又改進了化合物的生產工藝,於 1942 年將它正式推向市場。而為了便於市場推廣,穆勒取了對氯苯基叁氯乙烷英文全稱“Dichloro Diphenyl Trichloroethane”的首字母,這便是日後大名鼎鼎的“DDT”(滴滴涕)。
圖片來源:sciencehistory.org
很快,滴滴涕在公共衛生、農業等領域大展拳腳。
那不勒斯小試牛刀以後,盟軍又在南太平洋戰場上如法炮制,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滴滴涕的應用使得美軍成功擺脫瘧疾和熱帶病的災難。接著,在地中海,在印度,在東南亞,到處都傳來滴滴涕的佳音捷報。
壹名美軍士兵正在接受滴滴涕手工噴灑|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戰後,滴滴涕在公共衛生領域的應用到達了巔峰。在斯裡蘭卡,滴滴涕的噴灑使得當地的瘧疾病例從每年約 100 萬例驟減到 18 例;在意大利,滴滴涕幫助人們輕松實現了根除瘧疾的 5 年計劃;1955 年 5 月,聯合國衛生組織更是雄心勃勃地啟動了依靠滴滴涕在全世界根除瘧疾的計劃。
在農業領域,滴滴涕作為常用殺蟲劑同樣大顯神威。人們頻繁動用飛機對廣闊的田野和森林進行噴灑,殺滅了 300 多種農作物害蟲,使農作物大幅增收,大約 50 萬人因此免於被餓死。
1955 年,壹架飛機在美國俄勒岡州貝克縣上空噴灑滴滴涕|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