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24 | 來源: 營養師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主食吃得少了,很多人會想靠高蛋白吃到飽,雞胸肉、大蝦、牛肉、蛋白粉輪番上桌,仿佛吃得越多,身材越好身體越棒。
可蛋白更像修房子的磚和水泥——用的科學適量頂用,堆太多則會把梁壓彎。
科學家把小鼠分成2組,結果很直觀:蛋白特別高、碳水很低的那組壽命更短,而蛋白稍低、碳水適中的那群更耐用、活得更久;
在人群隨訪裡也看到類似信號:中年階段如果長期把蛋白吃得很高,尤其是多來自動物性蛋白,總體死亡和部分疾病風險會上升。
另外,蛋白分解會產生壹堆含氮“廢水”,長期遠超需要量,腎髒就得壹直加班清理,對本來腎功能就不穩的人尤其不友好。而且蛋白占太多還會“擠走”蔬果全谷的份額,纖維和抗氧化物不夠,身體的“保養工”就難按時到位。
成年人按體重算,大約0.8~0.83克/公斤/天就能滿足基本需要[8],把它平均到叁餐,比壹次性猛灌更管用。
拿60公斤成人舉例,每天蛋白質攝入大約55克:除了每頓吃壹小碗主食外,再來上壹掌心瘦肉、1 個雞蛋、2 盒奶、肆伍塊麻將大小的豆腐、伍只蝦就差不多了。
記住,高蛋白不是“越多越抗老”,會吃才是關鍵——分散到叁餐、肉蛋奶豆搭配吃,既有力氣,也更耐用。
叁、 主食少飽和脂肪多,心血管受累
有壹種飲食就是主食吃得少到極致,它就是生酮飲食。就算沒有那麼誇張,主食吃的少的人,大多傾向於吃肉,國人又鍾愛豬牛羊這些紅肉,它們都富含飽和脂肪酸,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
2020 年的系統綜述,納入了15項RCT,對超過5.9 萬人隨訪了 2 年多,結果把飽和脂肪酸換成不飽和脂肪酸,就是少吃黃油、奶油、肥肉、椰子油,多吃橄欖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堅果和深海魚,綜合心血管事件風險下降 21%。
因此包括世界衛生組織、美國心髒學會、中國營養學會在內的權威組織都建議,要控制飽和脂肪酸攝入。
▲截圖來自:世界衛生組織
中國營養學會最新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23版)》跟世界衛生組織壹樣,建議飽和脂肪酸攝入量應低於膳食總能量的10%。
對於無需減肥的女性,日常喝上2包全脂奶、1個雞蛋、2兩豬瘦肉,攝入的飽和脂肪酸(16克)就接近每日能量的 8.5% 了,如果減少主食,再增加豬牛羊肉,飽和脂肪酸直接超標。
肆、怎麼吃,才真的健康?-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原文鏈接
原文鏈接: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